#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在一份口述歷史文字稿中,有如下的內容:「學校規定每月一、八、十五日全校都要按照規定參拜神社,……上學前在家需要打掃日式神龕,到校途中若遇神社須敬禮;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而且放學回家後必須要常用日語,以練成皇國民。」在文中所敘述的階段,中國正發生何事?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這是一份傳單的部分內容:「自主性:野百合是臺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這個時刻!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這應該是哪一個行動的理念? |
A |
號召成立中國民主黨,打破威權體制 |
B |
三月學運,要求廢除臨時條款,解散國民大會 |
C |
無殼蝸牛運動,要求住者有其屋 |
D |
還我母語運動,要求將原住民語列為官方標準語之一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故宮博物院展示了大象、貘造型的青銅器; |
A |
顯示西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的華北的溫度與濕度都比今日為高,這些是當地的原生動物 |
B |
說明象和旗、水牛這種大型動物應該是商人的主要食物 |
C |
這些動物應該是隨著商人遷徙而來的,說明商人可能發源於更溫暖的南方 |
D |
說明商是個強大的國家,藉著戰爭擴張版圈,這些被征服的邦國紛紛貢獻當地的特有生物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詩經〉記載:「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壤,無獨斯畏!」意思是說「諸侯大國」是國家的屏障,「君之宗族」就是國家的屏藩。這幾句話說明了周代政治的什麼本質? |
A |
周天子沒有絕對的權威,政權是由宗族共享的 |
B |
宗法制度與周代封建制度之間的關係 |
C |
血緣關係是周代封建制度的絕對基礎,無血緣關係的封國必然被排除 |
D |
宗族大國是國家的屏障,天子的廢立也操在他們的手中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為了消弭族群意識,原本國民身分證上的「本籍」欄改為今日的「出生地」註記,此一做法與下列何者精神一致?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故宮博物院本身的藏品是來自清代皇帝的個人典藏,今有一特展,其中色括四類展品,請判斷何者應該不是清宮原有之藏品?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漢賈誼曾經這樣批評商鞅:「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商鞅的哪一種措施,造成文中所描寫的現象? |
A |
定二十等爵,禁止私鬥,以軍功爵位來鼓勵臣屬、人民效命疆場 |
B |
行連坐法,輕罪用重刑,以增強對民間的控制 |
C |
以賦稅的壓力來促使百姓戮力生產,防止民眾游手好閒 |
D |
廢井田,開仟陌,以土地的私有來提高農業經濟的效率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宮晉見,皇帝親熱地接見,而且將梁孝王的五位兒子,都賜給爵位。梁孝王死後,景帝將他所遺之國分為五分,每位侯爵一分,又把爵位都提升為王。這個故事的正確解釋是? |
A |
自漢景帝開始,不再採取嫡長子繼承制,改為眾子均分制 |
B |
由於秦實行郡縣制,缺少諸侯支持而亡國,決定廣事封建,強化統治 |
C |
諸侯勢大會威脅中央,這種方式可以讓諸侯王的力量自然削弱,確保統治穩定 |
D |
這個時期的宗室子弟已經喪失了開國之初的勇武精神,用這個方式可以刺激他們努力奮發,戮力開拓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描述哪一個時代的景象? |
A |
漢代征伐匈奴獲勝後,胡人內附的為數眾多,其中不乏居住長安,經營餐飲業的 |
B |
南北朝時胡漢雜處,胡人飲食文化盛行,士子趨之若鶩 |
C |
唐代國勢強大,民族界限比較薄弱,外國文化非常流行,胡姬當爐是常見的景象 |
D |
明代商品經濟發達,白銀大量進入中國,各種外國娛樂也隨之流行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紙幣毀爛時,持有者可將之換新幣,納費用的百分之三,臣民需金銀、珠寶、皮革作衣飾用者,亦可以紙幣向造幣局購買……京師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依所學的歷史知識判斷,以下何者為真? |
A |
上文描述的時代,應是紙幣剛出現時的宋代 |
B |
「京師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說明當時通貨膨脹的問題非常嚴重 |
C |
「臣民需金銀、珠寶、皮革作衣飾用者,亦可以紙幣向造幣局購買」,政府仍然准許貴重金屬貨幣並行,這是紙幣失敗的主因 |
D |
紙幣的使用一直到清代才被白銀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