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近東地區從石器時代進化到城邦政治,呈現出哪些重要的特色?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穆罕默德早年曾跟隨駱駝商隊經商,往來於阿拉伯沙漠的各大綠洲間,因而接觸了許多宗教的觀念。後來他創立了伊斯蘭教,其中容納了哪些觀念?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方國家一再宣稱「發現」美洲,並稱這個風潮為「地理大發現」,關於這件史事,吾人應該如何看待?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與下列哪些因素有關?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歷史上有一時期,朝廷對於發生在臺灣的某一事件做出回應:「臺地生番,穴處孫居,不隸版圖,為王化所不及。……係生番界內,其行劫凶犯,又係生番,並非華民,該處既未收入版圖,且為兵力所不及,委難設法辦理。」試問:此為關於哪一事件之回應?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續修臺灣府志列傳》記載了一段朝廷關於地方官就任前蔡巳規定的相關景況:「康熙五十三年,調知臺灣縣。甫下車,立三誓於□□,廟口三誓者,毋貪財,毋畏勢,毋循人情也。」對這段史料,應如何正確解讀? |
A |
此為感念渡海旅途平安之保佑,□□應是指媽祖 |
B |
此為對於保境安民職責之承諾,□□應是指城隍 |
C |
此為蔡拜地方守護神之儀式,□□應是指社神(土地公) |
D |
此為忠義愛國精神的宣示,□□應是指關帝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臺灣山區和平原交界處的聚落,例如木柵、三峽、大溪、竹山等城鎮的發展,與茶葉的種植、樟腦的開採息息相關,住在這些地區的閩人(津州人)、粵人的經濟,在十九世紀後期因此逐漸富裕起來。試問:這樣的發展,是何種原因造成? |
A |
津州人、粵人原本就以山區農業為生,他們刻苦耐勞,因而逐漸改善生活 |
B |
茶葉、樟腦原來只外銷大陸,兩種產業後來能更興盛,則與開港通商有關 |
C |
臺灣茶葉、樟腦品質很好,深受外人喜愛,外銷訂單大增,帶動經濟繁榮 |
D |
臺灣沿海地區因為戰爭導致產業衰落,內陸的茶葉、樟腦產業遂逐漸取代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學者認為1930年代應可視為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請問以下哪一發展可以做為見證?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總督府在臺灣實施食米配給制度,每戶分到的米少得可憐。至於剩餘的米,一律輸出,填飽日本人的肚子。臺灣人怕飢餓,起初還把米東藏西藏,不願意全部充公。有人還把米磨成粉,做成糕,有的把米蒸熟,做成飯福。有的乾脆埋進地下、池塘底、樹林中、竹叢裡。然而一旦被查獲,罪名可不輕。」請問:這應是日本殖民統治哪一時期的景況?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787年,這年是三、四年來豐收的一年,米一斗跌價至一百五十文,栗每斗八十文,朝廷下詔和罐(官府按市價收買)。有一天,唐德宗到新店地方狩獵,入居民趙光奇家,問:百姓快樂麼?趙光奇答:不樂。唐德宗說,今年豐收,為什麼不樂?答:詔令無信。先前說兩稅以外一切科目都廢,現在各種苛雜比正稅還多。後來又說和耀,實際是強奪,民眾何曾見過一文錢。起初說所耀之麥送到附近地點就成,現在令送到西京行營,一走就是幾百里,車壞馬死,就得鬧破產。民眾愁苦到如此,有什麼可樂。也常常有詔書說從優撫恤,無非是一紙空文!想來皇帝住在深宮裡,不知道這些實情。唐德宗沒有回答,下令免趙光奇家的賦稅,再不問別的事情。現代史家范文瀾說:「趙光奇代表了千百萬民眾作出正義的斥責,唐德宗是無話可答的,只好免趙光奇家的賦稅,算是答了話。」請問:他是從哪一種角度看待這件事? |
A |
趙光奇說的是錯的,皇帝基於憐憫的心情不忍回答 |
B |
趙光奇說的是對的,皇帝對這樣的情形真的不暸解 |
C |
趙光奇說的是錯的,這一切都是地方官員蒙蔽上意 |
D |
趙光奇說的是對的,皇帝知道這個情形也不想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