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830-1870年間,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在台灣中北部衝突劇烈;土豪、買辦以武力驅趕及政府的「剿蕃行動」;造成原住民舉族遷往深山或東部。請問這些衝突與武力行動的背後因素是什麼? |
A |
漢人與原住民的種族衝突 |
B |
茶、樟腦生產及利益 |
C |
防止原住民與外國人勾結 |
D |
強制原住民進行漢化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田野教學走訪古宅廟宇及老街,走進主祀開漳聖王的神廟,發現斑駁的案桌上有三山國王字樣,側殿也奉三山國王;但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這種現象如何解釋較合理? |
A |
因漢人宗教信仰兼容並蓄的結果 |
B |
該地本為客籍移民開發,因客民好冒險,棄地他去 |
C |
顯示大陸漳州與客民毗鄰相處融洽 |
D |
最早的開發者有可能是客家移民,後因械鬥、開發等因素遷移或與閩人融合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在這個地區,葡萄牙和荷蘭人扮演具攻擊性的角色,他們與當地的穆斯林展開競爭,並試圖以武力驅走穆斯林商人,取得香料的控制權;明帝國的商人則從中土運來紡織品、瓷器和草藥等生活用品,換回香料,珍珠和瑪瑙。請問:此地區是? |
A |
呂宋 |
B |
印度 |
C |
臺灣 |
D |
麻六甲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漢武帝遣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迎魯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從…」請問:這屬於當時選用人才辦法中的哪一項? |
A |
詔舉 |
B |
徵辟 |
C |
察舉 |
D |
通經補吏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永嘉之禍、安史之亂、靖康之禍,這三件大事之間的共通歷史意義為何? |
A |
皆是內亂所導致的外患 |
B |
皆造成中國南北的分裂 |
C |
皆因內重外輕帶來的後遺症 |
D |
皆促使文化經濟重心的南移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官員指出:為紓緩巿場銅錢不足,政府應禁止民間鑄造銅器。上述狀況發生的時代和因素是: |
A |
秦統一天下,為發展商業,鼓勵民間鑄銅錢 |
B |
西晉大亂後百廢待舉,希望擴大銅錢流通 |
C |
晚唐,商業繁榮貨幣不足,須確保銅錢供應充足 |
D |
清中期,因白銀流失日趨嚴重,朝廷下令,擴大銅錢流通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唐宋商業活動的變遷為何? |
A |
唐代城市市坊分離制,宋代市坊不分 |
B |
唐代出口棉織品,宋朝外銷絲織品 |
C |
唐代發明飛錢取代銅錢,宋代以交子為主要貨幣 |
D |
唐重海上貿易,宋代出現行會、商幫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近代中國對外的照會,曾出現「貴國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於人」、「以喜人之物,恣無厭之求」上文『己所不欲者』所指為何物? |
A |
絲綢 |
B |
白銀 |
C |
鴉片 |
D |
洋槍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938年8月某國新聞報導:「德國正式承認我國,在柏林設使館,辦理兩國外交。國務院任命呂宜文為公使,並以日籍的三源綱一為參事官,王替夫與日籍的伊吹幸隆為書記官。」1939年2月這些新任的官員遞交國書,正式上任。請問:這個國家為何? |
A |
日本 |
B |
滿洲國 |
C |
韓國 |
D |
中華民國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印度聖雄甘地早年留學倫敦大學,取得英國律師資格,於派遣至南非工作時,受當地英國政府歧視印度移民的刺激,開始對抗英國統治之作為,其中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聞名於世。請問甘地「不合作運動」啟蒙自那位學者之理論? |
A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
B |
洛克的政府論 |
C |
梭羅的公民不服從 |
D |
韋伯夫婦的費邊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