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墾戶向官府申請開墾,多先從同鄉募集龐大資本與勞動力。加上早期從大陸偷渡來臺的流民大多一貧如洗,多會投靠同祖籍有資金的墾戶,以獲得種子和墾具;尤其是開墾靠近生番之地需要自衛武力,佃戶藉此也可獲得權利和生命的保障,此種具有作戰能力的開墾組織甚為普遍。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先秦時期出現社會流動頻繁現象,受到甲學派所支持尚賢思想的影響,使得乙階級得到充分發展,促成其黃金時期的來臨。尤其從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出現社會階層迅速流動的現象。戰國末期,丙學派日斬成為主流,他所支持的丁制度的出現,更使得戊的地位獨尊,而成為國家的最主要象徵。」關於上述資料的解讀,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民族自決思潮成為世界潮流時,第三國際於20世紀初期透過在中國境內所成立的某一秘密組織,積極進行社會組織活動,此地下組織以消滅階級差別與無產階級專政為理想。關於此國際化組織的發展。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9世紀中期,海德公園建立起長1848英尺、寬408英尺、高66英尺的水晶宮萬國博覽會會場。隔了8年後,生物學學者達爾文出版『物種原始』一書,1871年又發表『人的世系』,具體完成其生物學理論,也破除以往宗教界的錯誤起源說法。此兩件締造人類史上的重大成就,於焉完成,更開啟人類未來榮景。」請問如何正確解讀上述言論?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消滅漢文,是統治者實施愚民與方便同化的工具,此時期漢文的傳授與研習,遂成民間責任,加上學校不獎勵漢文科,又因教法與環境受限,所以民間普設的書房,無法成為日常生活上必須的漢文講習所。有鑑於此,台灣知識界的先覺者,便創漢文刊物來彌補此缺憾,它的出現正代表這意義。」關於上述言論的歷史情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其用心乃在破毀中國祖先之言,為以彼教易名教之助,天為無物,地與五星同為地球,俱由吸力相引,則天尊地卑之說為誣。」上述批判意見出自1895年四川知識份子宋育仁,應如何正確解讀其言論?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以下是某位美國學者的言論:「不管怎麼說,都不能把911罪行合理化。但是,我們也不能把美國當作無辜的受害者,除非我們刻意遺忘美國及其盟友幹過什麼事,而這些事畢竟不是秘密。」請問應如何正確解讀他的言論?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他一回任政壇,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口號,且與黨國大老聯手,平反自己過去被指控的罪名,並奪取政權。另一方面,又恢復總書記一職,將黨務工作重心轉移至總書記。更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口號,否定之前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種種舉措,終於轉移國家發展的新基本方向。上述資料乃描述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下列解讀何者正確?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首康熙年間的詩:「累累何為者?西來偷渡人,琅璫兼貫索,一隊一辛酸。嗟汝為饑軀,登岸禍及身,汝愚乃至斯,我欲目沾巾。哀哉此厲禁,犯者仍頻頻。」關於這首詩的內容,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
A |
由於滿人入主中原,大量漢人渡海來臺,生活困苦 |
B |
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滿清官員,勸說漢人不需離鄉背井 |
C |
這首詩是描述在政府禁令之下,偷渡來臺的艱苦景況 |
D |
這些偷渡客,多半是不願接受異族統治的漢人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道光十年以後,因為閩、浙地區連年豐收,一年之中,好幾個月沒有廈門商船到臺灣收購稻米,導致臺灣有大量餘糧卻缺乏日用品。關於此一現象可以如何解釋? |
A |
清廷為防止臺灣動亂,禁止在臺灣設立工廠,必須由中國進口 |
B |
臺灣自荷蘭時期已形成以農產品出口交換日用品的模式,農業生產受外貿市場影響較大 |
C |
由於美洲作物的引進,中國糧食已能自給自足,不需要再向外地進口 |
D |
因中國米價高,臺灣農民大量搶種,導致生產過剩,米價崩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