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有關鑑定留置之規範,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鑑定留置,原則上應用鑑定留置票,偵查中由該管檢察官核發,審判中由管轄法院核發 |
B |
被告抗拒鑑定留置者,得使用強制力,但不得逾必要之程度 |
C |
被告如經合法逮捕到場,其期間未逾24小時,而有鑑定留置之必要者,得不使用鑑定留置票 |
D |
因鑑定被告心神或身體之必要,得預定7日以下之期間,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適當之處所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刑事訴訟法、警察偵查犯罪手冊與刑事鑑識手冊相關規定,有關司法警察人員對於住宅實施勘察採證,實施勘察採證前,應先取得勘察採證標的權利人之同意,如勘察採證標的權利人不同意時,現場指揮官如仍認有實施之必要者,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得改以報請警察局局長核可實施證據保全方式為之 |
B |
得改以報請該管檢察官實施現地勘驗方式為之 |
C |
得改以報請該管檢察官核發鑑定許可書方式為之 |
D |
得改以聲請核發搜索票,依令狀搜索或扣押方式為之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因偵查案件之必要,擬採檢被告口腔內之假牙,俾益鑑定比對後以資作為證據資料使用。有關採檢被告口腔內假牙之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04條之鑑定規定 |
B |
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05條之1之鑑定規定 |
C |
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05條之2之鑑定規定 |
D |
應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13條之勘驗規定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注意事項規定,有關警察機關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之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時,原則上應全程連續錄音,必要時全程連續錄影 |
B |
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時,原則上應指派案件偵辦人員辦理,但遇情況急迫時,得指派非案件偵辦人員辦理 |
C |
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時,原則上應安排6名以上於外型無重大差異之被指認人,進行真人選擇式列隊指認 |
D |
實施指認犯罪嫌疑人程序時,原則上應事先向指認人說明犯罪嫌疑人之特徵,並提供相關照片以供指認人參考,俾益提升指認之準確性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警察為防止犯罪,認有必要,得實施跟蹤監視。有關跟蹤監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應徵得警察分局長、大隊長或其代理人之書面同意後實施 |
B |
應於跟蹤監視實施完畢後3日內陳報該管檢察署檢察官 |
C |
跟蹤監視期間,每次最長不得逾1年,如有必要得延長之,並以1次為限 |
D |
對被跟蹤監視者全般性之行為或生活情形,以目視或科技工具進行觀察及動態掌握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依據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規定,下列何者非屬強制採樣之對象? |
A |
刑法第173條第2項失火罪之被告 |
B |
刑法第228條第2項利用權勢或機會猥褻罪之被告 |
C |
刑法第277條第2項傷害致重傷罪之被告 |
D |
刑法第346條第2項恐嚇得利罪之被告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物證依據區分標準之不同,有諸多分類系統,其中與偵查運用最為契合者,國內多數學者專家首推李昌鈺博士所提出之5項物證種類之分類方法(5大物證種類)。依據李昌鈺博士所提出之5項物證種類之分類方法(5大物證種類),有關刑案現場水杯杯口緣之唾液,其性質屬下列何種物證種類?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犯罪偵查理論中有所謂「桌腳理論」。「桌腳理論」認為犯罪偵查就像建造一張桌子,四個桌腳(四項偵查重點)都很重要,沒有這四根桌腳(四項偵查重點),案件很難偵破。因此,提出了犯罪偵查的四項偵查重點(桌腳)。下列何者非屬此四項偵查重點(桌腳)之一?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有關司法警察(官)實施刑事訴訟法第131條之1之同意搜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同意搜索之實施範圍,包括人身、住宅及處所之搜索 |
B |
應於實施同意搜索前,將被搜索人之同意意旨記載於同意書 |
C |
應於實施同意搜索完畢後3日內,報告該管檢察署檢察官及法院 |
D |
實施同意搜索之程序若有瑕疵,應依循刑事訴訟法第404條之抗告程序救濟之 |
#三等,#刑事警察人員,#犯罪偵查學,#109年, | |||
取得犯罪者可能的空間行為,或犯罪相關地點的資訊,藉由連續犯罪的位置,以預測犯罪者的可能住處以及下次犯罪的可能地點。有關此一偵查理論之概念,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