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我國防制組織犯罪政策與法制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三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
B |
「組織犯罪」則為與犯罪組織自身直接相關之犯罪行為,如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以及犯罪組織及其成員所實施刑法所規定之其他犯罪行為 |
C |
對於以言語、舉動、文字或其他方法,明示或暗示其為犯罪組織之成員,或與犯罪組織或其成員有關聯,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已受警察機關主管長官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之行為,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有規定科予刑罰 |
D |
目前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局均成立掃黑專責隊,統一事權、發揮偵查最大能量,並統合蒐證情資,藉由各種掃黑強化作為,展現「幫派犯罪零容忍」的執法決心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學者 Braga 與 Weisburd 針對犯罪熱點提出的警察預防策略(Hot Spot Policing),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區分為「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Enforcement POP)與「案件導向式的警政」(Case-Oriented Policing) |
B |
在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中,警察機關採取預防性巡邏、偵查及逮捕,與快速反應來預防犯罪 |
C |
在案件導向式的策略中,警察作為是以犯罪熱點為目標來進行規劃 |
D |
美國 Minneapolis 市熱點巡邏實驗(Minneapolis Hot Spot Patrol Experiment)屬於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某個國家目前在推動加強警察巡邏強度與加重對犯罪人的刑罰,希望能夠預防犯罪的發生。請問此種犯罪預防策略,屬於「目標導向之公共衛生三級犯罪預防模式」的那一種? |
A |
第一層次犯罪預防(初級預防) |
B |
第二層次犯罪預防(次級預防) |
C |
第三層次犯罪預防(三級預防) |
D |
情境犯罪預防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社區導向警政(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COP)包含四個核心要素,又稱為「CAMPS」策略。其中,使 CAMPS 模式與問題導向模式(Problem-Oriented Policing)有所區別的是那一個核心要素? |
A |
C(Consultation):諮詢 |
B |
A(Adaptation):調適 |
C |
M(Mobilization):動員 |
D |
PS(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犯罪分析人員經常以地理分布來檢視犯罪熱點。下列有關犯罪熱點的敘述,何者正確? |
A |
犯罪創造地(crime generators):指一個地方,提供許多犯罪者熟悉的犯罪機會,具有犯罪動機的人會到這些場所 |
B |
犯罪吸引地(crime attractors):指一個地方,吸引許多人不是為了犯罪而到此地,但因提供犯罪者許多機會和犯罪標的物在同一時間及地點聚集,而產生犯罪,例如嘉年華會 |
C |
犯罪促進地(crime enablers):指只有極少行為規範、缺乏防衛或監督的地方,因為管理規則的缺乏或沒有被執行,或是缺乏監督與防衛,而造成犯罪或失序之發生 |
D |
有些區域是「犯罪中立區」,亦即此地區既不會吸引犯罪人也不會吸引目標,並且有適當的行為控制,因此這些地區傾向有較少的犯罪、也沒特定的犯罪型態。因此,這些區域不需要進行犯罪分析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學者 Wilson 及 Kelling 提出的「破窗理論」,之後應用在警察實務上,發展出「破窗警政」。下列有關「破窗警政」的描述,那一項正確? |
A |
破窗警政處理的焦點在「惡化的組織結構」 |
B |
依據「執法途徑多元化」的評估指標,破窗警政具有執法個別化的特色 |
C |
依據「執法聚焦程度」的評估指標,破窗警政在執法層面較為聚焦,主要針對重大犯罪、犯罪人,進行密集執法 |
D |
破窗警政認為治安的第一扇破窗是違序行為,在違序行為萌生之初,便要及時去除,以預防重大犯罪之發生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加拿大犯罪學家 Pat Brantingham 及 Paul Brantingham 提出的「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Theory),是犯罪預防的重要理論之一。下列有關犯罪型態理論的敘述,何者正確? |
A |
本理論係結合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與生活方式暴露理論(Lifestyle ExposureTheory),對於犯罪發生的地點具有預測及解釋力 |
B |
本理論主要探究犯罪者與其所處的物理、社會環境之間,影響犯罪者選擇標的互動關係 |
C |
這兩位學者建構出一個由犯罪者居住地點、工作地點、遊蕩地點所組成的三角圖,說明犯罪者會在這三個點的周遭及三條路徑旁,尋找或是發現犯罪機會 |
D |
本理論認為,標的物是否被潛在犯罪者發現或注意,主要是受到潛在犯罪者的個人特質與理性選擇所影響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自 1970 年代後,學者開始著重政策執行的研究。學者 Elmore(1978)將政策執行的組織研究分為四種模式,下列針對這四種模式的敘述,何者錯誤? |
A |
系統管理模式(systems management model)強調組織的任務導向,並追求任務分配的均衡性與合理性 |
B |
官僚過程模式(bureaucratic process model)認為,由於行政人員對承辦例行業務的熟悉,因而瞭解其中可以使用裁量權限的空間,結果架空來自長官控制的力量 |
C |
組織發展模式(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則是提出建立決策者和執行者之間共識的重要,因此社區警政要求警察管理幹部視基層為內在顧客,擴大決策參與、尊重基層意見 |
D |
衝突妥協模式(conflict and bargaining model)則認為,組織成員為了爭取有限的資源,衝突成為組織的常態。政策執行的過程則是反應參與者偏好與資源相互妥協的決定過程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隨著對於被害者學研究之興起,刑事司法機構的執法人員都盡其職責以保護犯罪被害人及可能的潛在被害人。警察為達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實施公平正義的目的,也需要被害人的協助與配合。下列有關犯罪被害人對於警察犯罪預防工作重要性之描述,何者錯誤? |
A |
藉由被害人及家屬提供的報案資料,有助於警察的破案率及社會秩序之維護 |
B |
警察對於被害人及家屬的協助,會改變他們對於警察的觀感,進而影響警民關係 |
C |
前次的被害經驗是預測未來被害的良好指標,因此警察針對被害人加強預防被害,可減少重複被害的發生 |
D |
被害人希望警察在職責範圍內,依法行政,專注在案件的偵察與嫌犯的逮捕,對於被害人的情緒反應,則不需要花費時間處理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進行風險分析時,包括犯罪風險分析,要考量三個重要的因素。下列何者錯誤? |
A |
外部環境因素(external factors):考慮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等,對風險產生的影響 |
B |
弱點(vulnerability):確認威脅的來源,例如那裡可能發生危險?如何發生?可能會有那些類型的威脅產生 |
C |
可能性(probability):分析可能導致危險發生的因素 |
D |
臨界點(criticality):當發生危險時,決定結果嚴重性的程度。例如一般的竊盜案件與內賊所為的竊盜案件,代表的意義則大不相同,嚴重性也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