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關於刑法第 47 條之累犯加重規定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
A |
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始發現行為人為累犯者,仍可再行更定其刑予以加重 |
B |
受拘役或罰金之諭知者,仍可適用累犯加重規定 |
C |
緩刑期滿且緩刑宣告未經撤銷者,仍屬刑法第 47 條第 1 項規定之「受徒刑之執行完畢」,因而有適用累犯加重之餘地 |
D |
行為人因假釋出獄,即使在假釋期間故意犯罪而受有期徒刑之宣告,仍無累犯加重規定之適用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刑法第 29 條規定之教唆犯為共犯。下列有關此種犯罪參與類型的說明,何者正確? |
A |
甲教唆乙殺丙。乙躲在丙宅附近準備攻擊丙時,即被逮捕。甲不成立教唆預備殺人罪 |
B |
店員甲將商店關門後,卻故意不鎖上大門,藉此引誘乙入內行竊。甲成立教唆竊盜罪 |
C |
甲知道乙欠下巨額債務,便告訴乙:「可以試試看搶劫的方法籌錢」。乙果然挑了一家銀行遂行強盜。甲成立教唆強盜罪 |
D |
乙猶豫是否竊取他人之物。甲在旁慫恿至附近的珠寶店竊取。乙因而下定決心,挑了一間店家,進入店內竊盜。甲僅成立(心理)幫助竊盜罪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下列何者案例事實之行為人,得以適用刑法第 27 條之中止未遂? |
A |
甲朝乙宅開槍射擊。擊發數顆子彈之後,發現屋內根本空無一人。甲不想浪費彈藥,便放棄攻擊,驅車離開 |
B |
甲欲殺乙。揮砍數刀後,乙倒地奄奄一息。甲突生悔悟之心,便放棄繼續砍殺,驅車離開,但乙因無人救助仍不幸死亡 |
C |
甲欲殺乙。甲掐住乙的脖子,欲使其窒息而亡。甲看到乙痛苦難耐的樣子,心生憐憫而放棄犯行 |
D |
甲在暗巷中埋伏,欲隨機性侵路過的女性。當甲從後方襲擊某女子時,赫然發現該女子其實為一名留著長髮的男性。甲因此放棄犯行,快步離開現場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下列那個選項中的行為人甲之行為是製造法所不容許的風險? |
A |
甲希望乙因火車出軌死亡而交付火車票給乙 |
B |
甲希望丙因雷殛死亡而建議丙於雷雨天出外散步 |
C |
甲希望丁游泳溺死而交付丁有健全救生設備之游泳池門票 |
D |
甲為趕時間送貨而於熱鬧市區超速駕車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甲欲將乙從海邊斷崖上推落使乙入海溺水而死,但是乙卻於墜海途中先以頭部撞擊斷崖峭壁死亡。試問此種情形屬於刑法學說通說所稱的何種錯誤? |
A |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
B |
打擊錯誤 |
C |
因果歷程錯誤 |
D |
客體錯誤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試問依據我國現行刑法規定,下列何者並非刑罰? |
A |
無期徒刑 |
B |
罰金 |
C |
褫奪公權 |
D |
追徵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試問根據我國學說通說,關於自由刑的理論,下列何者不正確? |
A |
長期自由刑可能造成受刑人機構化而無法再復歸社會 |
B |
自由刑專以隔絕犯罪行為人於社會為目的 |
C |
短期自由刑是針對較為輕微的犯罪或過失犯設置的刑法法律效果 |
D |
自由刑執行上若無適當規劃反有使監獄成為犯罪溫床之虞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試問依據我國現行刑法與通說見解,關於正犯與共犯,以下何者正確? |
A |
行為人可不親自實行而透過他人以間接正犯的型態實現偽證罪 |
B |
教唆犯與幫助犯需從屬於正犯之構成要件該當、不法與有責之行為始能成立 |
C |
對於己手犯雖不能成立間接正犯但是可能成立共同正犯 |
D |
我國刑法並未採取單一正犯的立法模式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試問根據我國實務見解,下列何者成立刑法第 234 條第 1 項之罪? |
A |
甲男未穿內褲慢跑後張腳坐在路邊建築物樓梯上休息,以致行人可從甲男短褲褲管看見生殖器 |
B |
甲男駕駛貼有深色隔熱紙之汽車,於路口等紅綠燈時,未開窗在車內手淫 |
C |
甲男於鬧區馬路旁逕自脫光褲子露出並套弄自己生殖器手淫 |
D |
甲男生殖器周圍皮膚病搔癢難耐,在有行人之路旁以手抓褲襠處搔癢 |
#111年,#四等特種考試,#司法人員,#法院書記官,#刑法概要, | |||
試問依據我國現行刑法與實務見解,下列何者非屬刑法第 132 條第 1 項所定「國防以外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或物品」? |
A |
民眾個人之戶籍資料 |
B |
縣市議會正副議長選舉時選票上之圈選內容 |
C |
民眾個人之入出境資料 |
D |
警察機關之電腦刑案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