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高等考試三級,#職業安全衛生,#安全工程, | |||
112 年 9 月 22 日傍晚位於屏東加工出口區的臺灣高爾夫球代工廠發生大 火,引發爆炸導致多名救災消防人員致死的工安意外,最大原因是救災 人員對現場儲存的化學品資訊未能充分瞭解,在進入火場救災時化學品 因熱發生失控反應,突然發生爆炸所致,試說明依「公共危險物品及可 燃性高壓氣體製造儲存處理場所設置標準暨安全管理辦法」第3條,公 共危險物品可分為幾類?名稱為何?請各舉二例。 |
#113年,#高等考試三級,#職業安全衛生,#安全工程, | |||
滅火系統可分為手提滅火器、固定滅火裝置及消防車等,請問固定滅火 裝置依據所用滅火劑的不同,可分為那些系統?試說明之。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法警,#執行員,#行政法概要, | |||
依實務見解,消防機關因撲滅火災導致附近民宅受損而予以補償,若受損屋主認為補償金過少時,應提起何種訴訟類型? |
A |
確認訴訟 |
B |
國家賠償訴訟 |
C |
課予義務訴訟 |
D |
一般給付訴訟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請問下列詞語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
A |
鋌而走險 |
B |
忝不知恥 |
C |
估名釣譽 |
D |
戰戰競競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下列成語,何者不是形容兄弟? |
A |
天生羽翼 |
B |
玉昆金友 |
C |
蘭桂齊芳 |
D |
尺布斗粟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下列「」中的詞語,何者使用正確? |
A |
孫策和周瑜同年,從小便性情相投,契若金蘭,有「總角之好」 |
B |
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鍾子期聽而知之,兩人「琴瑟和鳴」 |
C |
范巨卿和張元伯有約,即使二年之別,千里結言,仍如期赴約,可謂「忘年之契」 |
D |
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華歆廢書出看,管寧割席,謂之「居不重席」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文學中常運用轉化詞性的方式,使描述的景物更靈動鮮活。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將「直」與「圓」由原本的形容詞轉化為動詞,畫面場景立即生動了起來。請問下列「」中形容顏色的字,何者轉化為動詞? |
A |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
B |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
C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D |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文學作品常使用擬人的表現手法,將事物比擬為人,表現出人的動作、行為,投射人的特質、情感在其中,讓表達更顯生動。下列選項,何者沒有運用「擬人法」? |
A |
田裡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
B |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C |
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
D |
雨一下就是三兩天,像牛毛,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根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行己也恭:操行謙恭,態度行止恭謹 |
B |
事上也敬:尊敬上級,服事君上出於敬意 |
C |
養民也惠:照顧百姓廣施恩惠,關心疾苦 |
D |
使民也義:用人唯親,重義氣、講兄弟道義 |
#113年,#警甄,#交通警察人員,#刑事警察人員,#消防警察人員,#行政警察人員,#水上警察人員,#警甄共同科目,#國文, | |||
人常言「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實際運用」。請問下列何者最能說明此種精神? |
A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B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C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D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