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三等警察,#刑事鑑識人員,#犯罪偵查, | |||
有關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相關規定,下列敍述何者錯誤? |
A |
拍攝、公然陳列、交付或販賣兒童或少年之性影像、與性相關而客觀上足以引起性慾或羞恥之圖畫、語音等行為,即是兒童或少年性剝削 |
B |
法務部為辦理性剝削行為之犯罪偵查,應指定專責單位建立被害人性影像數位鑑識資料庫 |
C |
網路業者知有關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犯罪之網頁資料,應於 24 小時內限制瀏覽與移除,相關嫌疑人之個資及網路使用紀錄資料,應保留 180 日 |
D |
主管機關對網路業者網頁資料涉有兒童或少年性影像犯罪情事之行政處分,得以電子文件利用網路傳送至業者公開揭示、指定或網域註冊之電子郵件、電子表單,以為送達,1 個工作日後生效 |
#114年,#三等警察,#消防警察人員,#火災學與消防化學, | |||
海龍滅火藥劑被禁用之理由為何?請詳細說明海龍替代品中 FM-200、 IG541 及 Novec 1230 其組成及滅火原理各為何? |
#114年,#三等警察,#消防警察人員,#火災學與消防化學, | |||
中部某一夜店發生火災造成重大傷亡,主要是該夜店使用泡棉作為隔音 材料,泡棉主要成分元素含 C、H、O、N,請分別以火、煙及有毒氣體 的角度分析造成如此傷亡的原因。若要提高泡棉難燃性,會加入含鹵素 或是含 N、P、Si 之難燃劑,請說明其原理。 |
#114年,#三等警察,#消防警察人員,#火災學與消防化學, | |||
公共危險物品之危險性是預防、搶救及事後調查鑑定上必要之知識,試 詳述磷化鈣之危險性為何及其預防上應注意事項? |
#114年,#三等警察,#消防警察人員,#火災學與消防化學, | |||
某一建築物之廚房長、寬、高分別為 10 m × 5 m × 2.5 m,使用桶裝 20 kg 之液化石油氣(內容物為丙烷)發生洩漏,請計算該液化石油氣達爆炸 下限所需之洩漏量為多少公斤?假設不計房間之裝潢傢俱體積,室內氣 密性良好無外洩至屋外,爆炸前之溫度為 20℃。 |
#114年,#四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交通警察人員,#犯罪偵查概要, | |||
依警察機關受理刑事案件報案單一窗口實施要點之規定,關於警察機關受理刑事案件報案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A |
民眾報案內容之發生地若非本轄,應拒絕受理 |
B |
報案人縱因身體或健康因素而難以行動,仍不得協請親友代為報案 |
C |
完成受理程序後,認定為他轄案件,受理人員應於 2 日內將筆錄、相關卷證及受理報案紀錄影本等相關資料陳報警察分局 |
D |
已移轉他轄案件,民眾後續所提供之相關資料及物證,接收人員應於 2 日內陳報警察分局 |
#114年,#四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交通警察人員,#犯罪偵查概要, | |||
關於受理告訴乃論案件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A |
得為告訴之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遲誤告訴期間,所有人皆不得告訴 |
B |
應適時提醒告訴人,若欲撤回告訴,應於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為之 |
C |
父母對子女竊取其物之行為提出告訴時,應指明犯罪行為人 |
D |
告訴人為外國法人時,告訴代理人所提出之委任書狀原則不須經公證程序及我國駐外單位驗證 |
#114年,#四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交通警察人員,#犯罪偵查概要, | |||
關於警察機關管轄刑事案件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犯罪行為之發生或結果橫跨二個以上警察機關管轄區域者,由受理報案或接獲通報在先之機關主辦 |
B |
犯罪地屬專業警察機關管轄區域者,以該警察機關主辦為原則 |
C |
捷運或輕軌移動車廂內發生之案件,原則由發生地之警察機關管轄 |
D |
涉及帳戶匯款之詐欺案件,由帳戶開立人戶籍地之警察機關管轄 |
#114年,#四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交通警察人員,#犯罪偵查概要, | |||
關於刑事案件自首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犯罪行為人不論親自或委託他人向有偵查犯罪權限之公務員承認犯罪事實,皆可能符合自首之要件 |
B |
有偵查犯罪權限之公務員雖知犯罪事實,但尚不知犯罪嫌疑人真實身分時,仍可自首 |
C |
有偵查犯罪權限之公務員雖無確切之合理根據,但已主觀上懷疑某人為犯罪行為人時,即不符自首之要件 |
D |
受理自首案件時,應注意是否為他人頂替,或有無不正當之企圖,及其身心是否正常 |
#114年,#四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交通警察人員,#犯罪偵查概要, | |||
依警察人員與特定對象接觸交往規定,關於警察人員與諮詢對象聯繫時應注意事項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A |
單純透過電信通訊連絡,不屬禁止接觸交往之範疇 |
B |
掃黑專責人員執行情蒐、檢肅、防制幫派專案性工作時,可免除事前報准程序 |
C |
若有必要,可告知諮詢對象相關公務機密 |
D |
若事先因不知情而與禁止接觸交往之特定對象聯繫,在知情後,仍可免除報告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