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下列何者不是警察人員使用槍械逕行射擊之適當情境狀況? |
A |
犯罪嫌疑人意圖奪取警察人員配槍,將危及警察人員生命或身體時 |
B |
行為人開啟瓦斯意圖自殺,將危及其本人或他人生命或身體時 |
C |
行為人以交通工具衝撞警察人員,將危及警察人員或他人生命或身體時 |
D |
犯罪嫌疑人持刀挾持人質,將危及人質生命或身體時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警察人員執行職務,依《警械使用條例》之規定,須符合下列何要件,方得使用擬制警械? |
A |
依使用人員當時之合理認知,認有急迫需要時 |
B |
符合內政部公告之特殊情形時 |
C |
經現場最高指揮官許可之情形 |
D |
發生法定特殊情形,無法有效使用警械時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警械使用條例》第 11 條規定警械使用之賠償與補償二種國家責任。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二者皆由受害人提出請求 |
B |
二者原則上皆由使用人所屬機關承擔 |
C |
二者皆是向警械使用人所屬機關提出請求 |
D |
二者之請求權時效,均自請求權人知悉時起,因 5 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警察職權行使法》所稱警察職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包括行政警察職權與司法警察職權 |
B |
包括 警察裁罰性處分之要件與程序 |
C |
包括抽象與具體之公權力措施 |
D |
包括任意性與強制性之公權力措施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下列何者非《警察職權行使法》所稱之「治安顧慮人口」? |
A |
曾犯強盜之罪,已執行完畢者 |
B |
曾犯公共危險罪,已執行完畢者 |
C |
曾犯妨害自由之罪,經假釋出獄者 |
D |
曾犯森林主、副產物竊盜罪,經假釋出獄者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有關《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5 條「裁處確定」之定義,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受警察機關處分者,若未依法聲明異議,則處分自送達翌日起滿 5 日確定 |
B |
簡易庭對聲明異議案件所作之裁定,於裁定宣示或送達後經 5 日確定 |
C |
簡易庭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45 條案件所為之裁定,如未依法提起抗告,則自裁定書送達翌日起滿 5 日確定 |
D |
普通庭對抗告案件所作之裁定,於裁定宣示或送達時確定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有關《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案件處理辦法》第 6 條至第 9 條相關名詞之定義,以下敘述何者錯誤? |
A |
《社會秩序維護法》所稱查禁物,係指《刑法》第 38 條第 1 項第 1 款所定違禁物以外,依法令禁止製造、運輸、販賣、陳列或持有之物 |
B |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26 條所稱再有違反本法行為者,不以前後兩次行為均違反本法同條款之規定為限 |
C |
《社會秩序維護法》所稱深夜,係指日出前、日沒後之時段 |
D |
《社會秩序維護法》分則各章條文中所稱再次違反,係指行為人前次行為與本次行為均違反本法同一條款之規定而言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某甲為協助其表哥逃避《社會秩序維護法》之制裁,而湮滅表哥違序案件之證據。某甲之行為依法如何處置? |
A |
處拘留或罰鍰 |
B |
得減輕或免除處罰 |
C |
不罰 |
D |
處以申誡或免除處罰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關於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之執行,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
A |
罰鍰,自裁處之日起,逾 3 個月未移送行政執行者,免予移送 |
B |
裁處多數沒入者,併執行之 |
C |
同一營業處所,停止營業期間不得逾 20 日 |
D |
勒令歇業,由警察機關執行 |
#114年,#警佐,#一,#二,#三類,#警察法規, | |||
警察人員執行職務因過失違反《警械使用條例》規定使用警械,致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時,依《警械使用條例》規定之法律責任為: |
A |
使用人須依《民法》負侵權賠償責任 |
B |
使用人須依《國家賠償法》負賠償責任 |
C |
使用人所屬機關首長須負連帶賠償責任 |
D |
使用人所屬機關須負賠償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