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警察政策分析專家身負警政規劃重任,應具備政策專家應有的德行。有關警察政策分析專家倫理,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要避免政策分析受到個人私利影響 |
B |
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應以文獻資料為依據 |
C |
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時,若涉及價值的取捨時,應說明其取捨之理由 |
D |
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過程,應鼓勵民眾參與,以提升警察工作的可行性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有關犯罪被害成因的文獻資料,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德國學者 Hans Von Hentig(1948)主張,「許多犯罪被害者係因本身因素而成為被害人」 |
B |
美國學者 Schafer Stephen(1968)認為,被害者對「犯罪之發生」(genesis of crime)應負責任 |
C |
美國學者 Marvin Wolfgang(1958)提出「被害者促發」(Victim Precipitation)的概念 |
D |
在加拿大學者 Gartner and Mccarthy(1991)研究發現,「婦女經濟權力提高了被害風險」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Felson 和 Clarke(1998)主張,新機會理論(New Opportunity Theories)是由三個理論所構成,這些理論以不同的方式說明「機會」的概念,下列何者不是該三個理論之一? |
A |
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
B |
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 |
C |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
D |
生活型態理論(Life-Style Theory)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社區導向警政(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具體的操作方式是 CAMP,有關 CAMP 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C 係指比較問題(Comparing problem) |
B |
A 係指調整警察組織的勤務運作回應社區(Adapting) |
C |
M 係指動員社區志工及團體的資源(Mobilizing) |
D |
P 係指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警察實務工作經常需面臨裁量決定的問題。Souryal(1998)提出警察人員執法裁量公式:E=PJ2,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E 代表合乎倫理的裁量決定(the Ethical Decision) |
B |
P 代表道德原則(the Principle) |
C |
J 代表情境的正當性(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ituation) |
D |
道德原則(P)是變數,情境正當性(J)為常數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關於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情境犯罪預防源自於美國建築師 Oscar Newman 於 1970 年代所提出的「防衛空間」的概念 |
B |
根據「防衛空間」的概念,認為可以藉著特殊的建築設計降低犯罪的機會,而達到犯罪預防的效果 |
C |
在 1971 年,美國犯罪學家 Marcus Felson 認為建築物的安全裝置、門鎖、街燈及守望相助等均能有效減少犯罪 |
D |
1997 年,Ronald Clarke 統整了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並提出情境犯罪預防理論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警政方案評估研究的演進與公共政策評估有相似的發展階段,根據 Kerley(2005)的主張,有關警察政策評估的演進歷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有關我國警察之犯罪被害人保護,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警政主管機關應負責犯罪被害人之人身安全保護、提供關懷協助相關資訊、告知警政偵辦重要進度、刑事偵、審程序及權益等事項 |
B |
司法警察(官)於執行職務時,發現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符合法律扶助法所定申請要件時,得告知其可依法提出申請 |
C |
警察機關應於知悉案件發生後,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緊急救援、人身安全、關懷服務及必要協助,並應自知悉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聯絡資訊起二十四小時內,通報或轉介相關機關或分會提供協助 |
D |
司法、警察、矯正、醫療、教育、心理及社會工作等從事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之相關機關(構)或團體,應將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及保護服務之相關措施、法規等課程納入例行性教育訓練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1980 年以後,社區警政及因而延伸的警政策略,已成為各國警政的趨勢。關於各國警政策略的發展及其內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社區導向警政(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主張,警察要鼓勵社區民眾分擔治安責任 |
B |
問題導向警政(Problem-oriented policing)係由美國警政學者 Goldstein 所提出 |
C |
第三造警政(Third-party policing)係透過法律的規範,課以第三造參與犯罪預防或控制的責任 |
D |
犯罪符號警政(Sign-of-crime policing)主張警察應處理民眾關切且重大的問題,以免問題惡化 |
#112年,#三等考試,#警察三等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根據 Oscar Newman(1973)的研究,建築物必須要具備四個要素之一或二者以上,方能有效抑制犯罪的發生,下列何者為非? |
A |
自我歸屬感(Ownership)的存在 |
B |
自然監控(Natural Surveillance)的存在 |
C |
建築物給人良好的形象(Image) |
D |
建築物四週有安全的環境(Mili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