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有關美國堪薩斯市「預防巡邏實驗」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增加巡邏對於犯罪並非完全沒有影響,警車出現會產生魅影效應或殘餘威嚇 |
B |
增加傳統巡邏不能有效增加逮捕率與降低民眾犯罪恐懼感 |
C |
增加巡邏不能有效控制犯罪,原因在於「威嚇理論」之失效 |
D |
傳統巡邏仍採用問題導向之勤務模式,未聚焦於犯罪問題使相同犯罪不斷發生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打詐政策與法制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面對電信等詐欺案件犯罪型態與技術不斷演化,立法院已陸續修訂中華民國刑法、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個人資料保護法、洗錢防制法及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打詐 5 法」 |
B |
政府目前推動「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 1.5 版」,精進「識詐、堵詐、阻詐、懲詐」4 大面向,運用公私協力推動各項防詐作為,達到「減少接觸、減少誤信、減少損害」3 減目標,以全面降低詐騙受害事件 |
C |
推動數位信任科技,如建置「111 政府專屬短碼簡訊平臺」,避免民眾被偽冒政府的簡訊詐騙;推動電商業者導入物流隱碼技術、加強資安,確保個資保護與可信任的購物環境,屬於「堵詐」之精進作法 |
D |
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告誡新制及無正當理由交付、提供帳戶(號)罪施行後,對過去無法以幫助詐欺罪、幫助洗錢罪定罪之無正當理由交付、提供金融帳戶、向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之帳號者,一律由警察機關裁處告誡,另就賣帳戶(號)或一行為交付 3 個以上帳戶(號)或告誡後 5 年以內再犯者,科以刑責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少年事件處理政策與法制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警察為落實兒童權利公約保障,防制少年犯罪應以預防少年偏差行為與偵處相牽連犯罪並重 |
B |
少年事件處理之政策需考量保護主義優先、需保護性及行為科學配合 |
C |
少年施用 K 他命成癮屬曝險少年,由少年輔導委員會採取輔導行政先行為之 |
D |
11 歲小朋友,不論觸犯任何刑罰法律之行為,不得依少年事件處理法之規定處罰之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關於我國現行毒品防治政策與法制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目前政府所推行的施用毒品者再犯防止推進計畫,其適用對象包含施用各級毒品之成人及兒少 |
B |
少年單純持有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未滿 5 公克者,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未有明確規定應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故現況係由查獲警察機關裁處行政罰鍰 |
C |
毒品審議委員會得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對社會危害性之虞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及與該等藥品、物質或製品具有類似化學結構之物質進行審議 |
D |
現行毒品根據它的成癮性、濫用性、社會危害性分成四級,如 PMMA 毒性作用較慢,施用者常因施用之初無感而使用過量,故現將 PMMA 列管屬於第三級毒品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警察在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之權責與角色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違背犯罪被害人保護命令應逕行拘提 |
B |
應告知其得依該法申請保護服務及犯罪被害補償金之權益 |
C |
應告知犯罪被害人保護命令規定並將其意見記明筆錄 |
D |
應將保護機構及分會納入服務網絡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我國防制組織犯罪政策與法制之論述,何者錯誤? |
A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所稱犯罪組織,指三人以上,以實施強暴、脅迫、詐術、恐嚇為手段或最重本刑逾五年有期徒刑之刑之罪,所組成具有持續性或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 |
B |
「組織犯罪」則為與犯罪組織自身直接相關之犯罪行為,如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以及犯罪組織及其成員所實施刑法所規定之其他犯罪行為 |
C |
對於以言語、舉動、文字或其他方法,明示或暗示其為犯罪組織之成員,或與犯罪組織或其成員有關聯,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已受警察機關主管長官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之行為,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有規定科予刑罰 |
D |
目前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局均成立掃黑專責隊,統一事權、發揮偵查最大能量,並統合蒐證情資,藉由各種掃黑強化作為,展現「幫派犯罪零容忍」的執法決心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學者 Braga 與 Weisburd 針對犯罪熱點提出的警察預防策略(Hot Spot Policing),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區分為「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Enforcement POP)與「案件導向式的警政」(Case-Oriented Policing) |
B |
在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中,警察機關採取預防性巡邏、偵查及逮捕,與快速反應來預防犯罪 |
C |
在案件導向式的策略中,警察作為是以犯罪熱點為目標來進行規劃 |
D |
美國 Minneapolis 市熱點巡邏實驗(Minneapolis Hot Spot Patrol Experiment)屬於執法式的問題導向警政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某個國家目前在推動加強警察巡邏強度與加重對犯罪人的刑罰,希望能夠預防犯罪的發生。請問此種犯罪預防策略,屬於「目標導向之公共衛生三級犯罪預防模式」的那一種? |
A |
第一層次犯罪預防(初級預防) |
B |
第二層次犯罪預防(次級預防) |
C |
第三層次犯罪預防(三級預防) |
D |
情境犯罪預防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社區導向警政(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COP)包含四個核心要素,又稱為「CAMPS」策略。其中,使 CAMPS 模式與問題導向模式(Problem-Oriented Policing)有所區別的是那一個核心要素? |
A |
C(Consultation):諮詢 |
B |
A(Adaptation):調適 |
C |
M(Mobilization):動員 |
D |
PS(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 |
#113年,#警察三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犯罪分析人員經常以地理分布來檢視犯罪熱點。下列有關犯罪熱點的敘述,何者正確? |
A |
犯罪創造地(crime generators):指一個地方,提供許多犯罪者熟悉的犯罪機會,具有犯罪動機的人會到這些場所 |
B |
犯罪吸引地(crime attractors):指一個地方,吸引許多人不是為了犯罪而到此地,但因提供犯罪者許多機會和犯罪標的物在同一時間及地點聚集,而產生犯罪,例如嘉年華會 |
C |
犯罪促進地(crime enablers):指只有極少行為規範、缺乏防衛或監督的地方,因為管理規則的缺乏或沒有被執行,或是缺乏監督與防衛,而造成犯罪或失序之發生 |
D |
有些區域是「犯罪中立區」,亦即此地區既不會吸引犯罪人也不會吸引目標,並且有適當的行為控制,因此這些地區傾向有較少的犯罪、也沒特定的犯罪型態。因此,這些區域不需要進行犯罪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