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下列有關第三造警政的內容,何者正確? |
A |
第三造對象包括社區居民、犯罪加害人、犯罪加害人家屬、財產所有人、場所管理者、企業負責人等 |
B |
由警察發起第三造警政之作為,可先透過要求配合、諮詢合作等較溫和方式,促使犯罪加害人自願參與犯罪預防活動;若其不願參與,則利用勸說或由行政機關制定相關法律規範等強制方法,使其承擔責任、履行義務,避免遭受裁罰 |
C |
社區警政為第三造警政興起原因之一,因社區警政無課責機制,故提倡以法律課責之第三造警政策略,強化警察責任及犯罪偵查之成效 |
D |
情境犯罪預防為第三造警政的執行方法之一,情境犯罪預防不參與問題分析過程,直接運用不同情境技術因應物理環境的失序;第三造警政則參與問題分析,並透過相關法規範予以課責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有關各國警政策略發展趨勢,下列何者錯誤? |
A |
社區警政約於 1980 年代中期被提出,美國原設有鄉鎮村里等行政區域,Bayley 以「社區」之概念簡稱鄉鎮村里等行政區域,提出「社區警政」的概念 |
B |
「第三造警政」的概念起源於澳洲,萌生於 1980 年代後期,並在英國被廣為應用。其目的是進行犯罪預防及犯罪控制,認為犯罪預防工作是犯罪控制中的一環,主要藉由犯罪預防以控制未來可能導致犯罪的潛在問題 |
C |
1994 年紐約市警察局局長 William Bratton 將紐約地區的犯罪紀錄加以彙整,建立成有系統的資料庫,再進一步對資料庫的犯罪資訊進行分析,以擬定治安管理的適宜策略,這即是「電腦統計警政」之起源 |
D |
美國於 2001 年發生「911 事件」,開始重視國土安全的維護,並強調各聯邦執法機關間必須分享相關情報,警察機關發展出「情報導向警政」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警察於街頭執法時,面對各種執法情境,經常需要行使強制力,依據 Skolnick & Fyfe(1993:38-39)歸納之警察控制街頭秩序的強制力程度,下列何者不是 Skolnick & Fyfe 所提出的強制力分類? |
A |
口頭勸導(persuasive verbalization):當警察現身仍未達目的時,警察以堅定但非命令的口吻勸導當事人 |
B |
制伏命令(pain command):警察在不傷害當事人前提下制伏當事人,並以命令式的語氣告知當事人警察的要求 |
C |
運用裝備控制(impact techniques):此措施是對付反抗者的作為,使用警棍或瓦斯槍等,但不傷害到性命 |
D |
致命性強制力(deadly force):針對明顯危害他人生命者或暴力犯逃犯,當對方不聽警察命令時,警察得依據法令使用槍械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犯罪預防的標的是犯罪,了解犯罪須借助犯罪測量的方法,其中之一為犯罪被害調查法,下列何者不是犯罪被害調查法的優點? |
A |
可以彌補官方統計及自陳報告問卷調查兩種犯罪測量方法的不足 |
B |
可以調查所有的犯罪類型 |
C |
了解犯罪被害民眾未向警方報案的原因 |
D |
了解被害者特性、被害者之情境等導致被害的各種因素,可以及早進行犯罪預防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論中,以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 rationality)與漸進模式(incrementalism)為兩大典範,常被用於警察政策分析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理性模式是政治面項剖析政策,漸進模式是經濟理論的應用 |
B |
問題導向警政中的 SARA 模式,是漸進模式的應用 |
C |
Kingdon 的「政策窗(policy window)」理論是理性模式的應用 |
D |
「漸進理論」指出決策者不會重新審視問題,也未確定目標,而是以現行做法為基礎(the statusquo),僅作出局部的微調,以找尋漸進的代替性政策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警政倫理可由各種不同的層面加以探討,如靜態的和動態的、消極的和積極的、內部的和外部的。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警察倫理的「靜態面」指的是人際互動的準則 |
B |
警察倫理的「動態面」指的是警察系統內成員之間的秩序關係 |
C |
警察倫理的「消極面」要求警察人員不得違反倫理規範 |
D |
警察的「外部倫理」是指貫徹警察系統內「上下、長幼、朋友」三倫精義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Bayley(1985)認為,各國對於警察行為的控制,有內在於警察組織的課責及外在機制的課責兩種做法。下列關於警察課責(accountability)機制的敘述,何者錯誤? |
A |
外在的專責控制機制(External-Exclusive),可以是單一的或多元的 |
B |
媒體是外在的包含控制機制(External-Inclusive) |
C |
組織紀律程序是內在的顯性控制機制(Internal-Explicit) |
D |
社會化是內在的隱性控制機制(Internal-Implicit)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關於社區導向警政(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與情報導向警政(Intelligence-Led Policing)兩者比較,下列何者錯誤? |
A |
就資訊管理而言:社區導向警政蒐集資訊的目的是界定社區問題;情報導向警政的資訊是為了情報分析(intelligence analysis) |
B |
就警民雙向溝通而言:社區導向警政蒐集犯罪者資訊,幫助民眾預防犯罪、降低恐懼;情報導向警政在經由特定資訊篩選出可能的威脅,通知民眾,以防止恐怖攻擊,亦可降低恐懼 |
C |
就科學化的資料分析而言:社區導向警政的分析犯罪乃威脅管理(threat management)中主要成分;情報導向警政的犯罪分析乃電腦統計警政(COMPSTAT)過程中主要成分 |
D |
就問題解決而言:社區導向警政要解決的是社區內的犯罪與失序問題;情報導向警政使用情報,消除脆弱目標的潛在因素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關於現代新古典學派(Modern Neo-classical Criminology)犯罪預防策略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
A |
延續自古典學派中的一般嚇阻、特別嚇阻策略 |
B |
因社會控制理論的提出,逐步激盪產生情境犯罪預防策略 |
C |
現代新古典學派發展出由內而外的系統性犯罪預防策略 |
D |
透過同生群研究(cohort study)發現慢性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核心犯罪人(hard-cordcriminal)的概念,進而導出長期監禁的犯罪預防策略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約會性侵害案件,多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發生,運用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對此類型犯罪能發揮功效。有學者將約會性侵害有關的四個英文單字,組合成為 STOP 口訣,下列何者不是該口訣的內涵? |
A |
S 代表安全(Security) |
B |
T 代表時間(Time) |
C |
O 代表機會(Opportunity) |
D |
P 代表人(Per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