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警專,#警專乙組,#歷史,#sonkaiyu | |||
三國時期著名的群雄,在東漢末年,幾乎都有直接或間接討伐以宗教作為號召的民變。請問,這些民變,與下列哪些宗教最為相關?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內的字音前後完全相同的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
A |
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 |
B |
起鬨式的傳揚與起鬨式的貶損都起源於自卑而狡狹的覬覦心態 |
C |
光可見人的大玻璃窗和門扉,與土灰色般駁的牆,構成有趣的對比 |
D |
在我平淡無其的過去裡,沒什麼懸宕的高潮,也沒什麼動人的結局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內的詞語前後用法相同的是: |
A |
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癢/男有「分」,女有歸 |
B |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
C |
斫而「為」琴,弦而鼓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
D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當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閱讀下文,依據前後文意,甲-丁成語使用正確的是:希臘有位偉大的哲學家Diogenes經當睡在一隻瓦缸裡,有一天亞歷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慣用的口吻問他:「你對我有什麼請求嗎?」這位(甲)前倨後恭的哲人翻了翻白眼,答道:「我請求你走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這個(乙)家喻戶曉的小故事,究竟涵義何在,恐怕(丙)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常總是覺得那位哲人視尊榮猶如敝屣,富貴如浮雲,雖然皇帝駕到,殊無異於(丁)埳井之蛙,不但對他無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別的假以顏色。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如果回到宋代,曾鞏的弟弟曾布生了兒子,歐陽修送禮致意。依據人物關係,下列用法正確的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下列與本文態度相同的選項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橡皮紙的書上沒有一個字,甲、還有外婆給母親繡的一雙沒有做成鞋子的水綠緞子鞋面,乙、實在是一本「無字天書」丙、母親就這麼一直夾在書裡,丁、裡面夾的是紅紅綠綠彩色繽紛的絲線,白紙剪的朵朵花樣夾了將近十年。(琦君〈母親的書〉)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不遠千里」的「遠」,即是「不以千里為遠」的意思,下列「」中用法相同的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之句本應作「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下列與此寫作手法不相同的是: |
A |
其高下之勢,岈然若垤,注然若穴 |
B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C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D |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