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關於清領時期臺灣的分類械鬥,以下說法何者正確? |
A |
鄭氏據臺時期圈佔大量農地作為軍屯,已種下與當地原有地主衝突的因子 |
B |
早期移民強佔原住民耕地,積怨既久,遂時常發生武裝衝突 |
C |
來臺移民將原鄉宿怨延伸到移民地,所以械鬥多半是原鄉利益糾葛的延續 |
D |
一方面移民社會好鬥逞勇,易滋衝突,一方面反映政府吏治怠惰,無力干涉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位大臣報告中說,臺灣雖然屬於外島,實際上卻影響四個省的安全,姑不論這裡的農業生產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軍事需求,一定要保留下來,就算是沒有什麼生產價值的地方,必須要靠內地輾轉運送物資來補給所需,也絕對不可以放棄這個地方。如果放棄了,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禍患,保留在手中,卻可以讓邊疆永保堅固。這一份報告應該出自何人之手? |
A |
施琅站在國防觀點反對放棄臺灣 |
B |
沈葆禎憂心日本對臺野心,主張加強駐軍 |
C |
丁日昌主張建設臺灣為海軍基地,確保沿海各省安全 |
D |
劉銘傳認為臺灣地位影響中國安危,力主設省經營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乃木希典(1850-1912),於1896-1898年間擔任臺灣第三代總督,創立著名的「三段警備法」,在日本民間擁有崇高的聲望。請問:下列事件何者不可能出現在他的回憶錄中?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905年6月臺灣總督府頒布〈製糖廠取締規則〉:「為了制止各個製糖工廠間的原料爭奪,避免擾亂蔗價,各蔗作區劃分為一定範圍的區域,各個區域內的甘蔗原料如果未經許可,不得運出該區域之外,或者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這項規定頒布的背景是? |
A |
避免發生甘蔗原料過於集中於某一地區,導致蔗農因削價競爭而蒙受損失 |
B |
為了配合各甘蔗種植區的鐵路運輸系統,可以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
C |
指定收購糖廠可以降低蔗農對糖廠的議價空間,降低糖廠的收購成本 |
D |
結果更可以保證蔗農的種植收益及糖廠利潤,兩相得利,大受蔗農歡迎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在一份口述歷史文字稿中,有如下的內容:「學校規定每月一、八、十五日全校都要按照規定參拜神社,……上學前在家需要打掃日式神龕,到校途中若遇神社須敬禮;到校後要向天皇肖像行禮;而且放學回家後必須要常用日語,以練成皇國民。」在文中所敘述的階段,中國正發生何事?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這是一份傳單的部分內容:「自主性:野百合是臺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這個時刻!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這應該是哪一個行動的理念? |
A |
號召成立中國民主黨,打破威權體制 |
B |
三月學運,要求廢除臨時條款,解散國民大會 |
C |
無殼蝸牛運動,要求住者有其屋 |
D |
還我母語運動,要求將原住民語列為官方標準語之一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故宮博物院展示了大象、貘造型的青銅器; |
A |
顯示西元前三千年至一千年的華北的溫度與濕度都比今日為高,這些是當地的原生動物 |
B |
說明象和旗、水牛這種大型動物應該是商人的主要食物 |
C |
這些動物應該是隨著商人遷徙而來的,說明商人可能發源於更溫暖的南方 |
D |
說明商是個強大的國家,藉著戰爭擴張版圈,這些被征服的邦國紛紛貢獻當地的特有生物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詩經〉記載:「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無俾城壤,無獨斯畏!」意思是說「諸侯大國」是國家的屏障,「君之宗族」就是國家的屏藩。這幾句話說明了周代政治的什麼本質? |
A |
周天子沒有絕對的權威,政權是由宗族共享的 |
B |
宗法制度與周代封建制度之間的關係 |
C |
血緣關係是周代封建制度的絕對基礎,無血緣關係的封國必然被排除 |
D |
宗族大國是國家的屏障,天子的廢立也操在他們的手中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為了消弭族群意識,原本國民身分證上的「本籍」欄改為今日的「出生地」註記,此一做法與下列何者精神一致?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故宮博物院本身的藏品是來自清代皇帝的個人典藏,今有一特展,其中色括四類展品,請判斷何者應該不是清宮原有之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