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中國歷史上,農民多數是佃農或僅有小塊耕地的自耕農,他們除了養活家人之外,還必須負擔政府的稅收、力役等。豐收還可勉強過活,若是遇上天災,常常就被迫走向掠奪一途,有學者將這一類農民的集體掠奪稱為「農民起義」。請問:以下哪些歷史上的事件,在性質上是屬於「農民起義」?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伏爾泰曾寫信給他的反對者說:「你所說的,我連一個字都不同意,但是,我願意為了維護你說這話的權利而奮鬥到底。」這段話反映出怎樣的時代價值觀?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東亞文化圈是指東亞地區在中國文化影響下所出現的文化共相。請問:以下哪些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共相?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1799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他的部下在尼羅河口的羅塞達(Rosette)發現一塊黑色石碑,上面似乎刻有三種不同的文字。後經研究為西元前196年埃及托勒密五世所頒布的詔書,內容包括赦免人民的債務與稅務,賜給神廟金錢,碑文以象形文、埃及俗體文字和希臘文書寫。請問:對於這樣遺物的正確理解為何?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位學者宣稱:「經過多年的競爭,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獲得最後的勝利,歷史已經走到終點了,從今以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方向正式確立,不會再有任何的改變。」從世界歷史發展而論,此一觀點應該出現於何時? |
A |
啟蒙運動 |
B |
戰間期 |
C |
冷戰時代 |
D |
後冷戰時代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歷史上,經常因為產業經濟的變動影響一地人口的消長。如古巴的領土面積大約有11萬平方公里,但在某段時期之間,該國人口出現急遽性的增加,其中要以黑人族裔的數量增加最為明顯。右圖是該國黑人人口的變化統計表,請問此一人口現象的變動開始發生於何時,並與哪一產業的發展最為密切? |
A |
十五世紀,茶葉 |
B |
十六世紀,咖啡 |
C |
十七世紀,棉花 |
D |
十八世紀,蔗糖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一論文說:「江南上層士大夫之才幹者被拔擢為令僕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之高級官員。而其餘尚文學之士人,大多荒誕浮華,不涉世務,自以為清高。至於台閣令史、主書等官員,皆熟習政務,辦事能力強。這些人即使在當時被認為是小人,仍多被委任政務,因為他們的確有辦事的才能。」請問此論文所探討的現象應發生於何時? |
A |
魏晉 |
B |
南朝 |
C |
北朝 |
D |
唐代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一本《回教史》如此敘述說:「對阿拉的一神信仰取代阿拉伯各部落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從政治上、思想上有力地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獨一的真主是大慈、大能、大智的,他無形無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伊斯蘭教允許繪畫大自然風景,但不能畫人,更不能畫真主、天仙和聖人。穆斯林堅信真主,反對『以物配主』,在崇拜真主的同時祈禱其他神靈。先知禁止按照人、動物或一切有生命物體形狀所造的主體塑像,尤其偉人雕像,如學者、帝王等。誰要以物配主,誰就悖逆了『認主獨一』,導致信仰動搖甚至產生異端邪說。所以在嚴格的伊斯蘭教國家裏,尤其清真寺中是沒有人物雕像和繪畫的。」從史學研究的角度而言,這一段話應該視為是: |
A |
歷史史料 |
B |
歷史解釋 |
C |
歷史理論 |
D |
歷史事實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中國宰相制度的發展:(甲)宰相合議,不僅分權,同時分責,君主權力更形擴大;(乙)開始有丞相負責處理中央政策,宗法制轉為世官世祿制;(丙)中國千年來的丞相之職已遭廢止,府內只有票擬的大學士唯唯諾諾;(丁)為了防止專擅擴權,丞相分出了軍事大權,甚至財經權力都被剝奪了。請依照發展的先後順序,把正確的情形排列出來? |
A |
甲乙丙丁 |
B |
乙甲丁丙 |
C |
乙丁甲丙 |
D |
丁丙甲乙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代比較憲法學者希雅士(B. Sieyes)宣稱:「國民之存在,優先於國家之一切,國民乃國家所有權力之泉源。國民之公意才是法,國民之公意不但經常合法,而且除自然法外無什麼法能優先而居於國民公意之上。諸凡國家的實定法,其來源唯有完全出自國民之公意⋯法理上無論何種代理的權力,都不能輕易變更自己被賦予代理權的條件。基於此種意義,憲法始成為基本大法。憲法必須先於國家機關之成立而由國民公意制定,再憑此憲法來制定設立立法機關(兼掌修憲權能)。⋯唯此,各種政治機關才能對國民負最後責任,而成從屬於國民之機關。」請問此一憲法觀點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於何人? |
A |
洛克 |
B |
孟德斯鳩 |
C |
伏爾泰 |
D |
盧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