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臺灣山區和平原交界處的聚落,例如木柵、三峽、大溪、竹山等城鎮的發展,與茶葉的種植、樟腦的開採息息相關,住在這些地區的閩人(津州人)、粵人的經濟,在十九世紀後期因此逐漸富裕起來。試問:這樣的發展,是何種原因造成? |
A |
津州人、粵人原本就以山區農業為生,他們刻苦耐勞,因而逐漸改善生活 |
B |
茶葉、樟腦原來只外銷大陸,兩種產業後來能更興盛,則與開港通商有關 |
C |
臺灣茶葉、樟腦品質很好,深受外人喜愛,外銷訂單大增,帶動經濟繁榮 |
D |
臺灣沿海地區因為戰爭導致產業衰落,內陸的茶葉、樟腦產業遂逐漸取代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學者認為1930年代應可視為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請問以下哪一發展可以做為見證?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總督府在臺灣實施食米配給制度,每戶分到的米少得可憐。至於剩餘的米,一律輸出,填飽日本人的肚子。臺灣人怕飢餓,起初還把米東藏西藏,不願意全部充公。有人還把米磨成粉,做成糕,有的把米蒸熟,做成飯福。有的乾脆埋進地下、池塘底、樹林中、竹叢裡。然而一旦被查獲,罪名可不輕。」請問:這應是日本殖民統治哪一時期的景況?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787年,這年是三、四年來豐收的一年,米一斗跌價至一百五十文,栗每斗八十文,朝廷下詔和罐(官府按市價收買)。有一天,唐德宗到新店地方狩獵,入居民趙光奇家,問:百姓快樂麼?趙光奇答:不樂。唐德宗說,今年豐收,為什麼不樂?答:詔令無信。先前說兩稅以外一切科目都廢,現在各種苛雜比正稅還多。後來又說和耀,實際是強奪,民眾何曾見過一文錢。起初說所耀之麥送到附近地點就成,現在令送到西京行營,一走就是幾百里,車壞馬死,就得鬧破產。民眾愁苦到如此,有什麼可樂。也常常有詔書說從優撫恤,無非是一紙空文!想來皇帝住在深宮裡,不知道這些實情。唐德宗沒有回答,下令免趙光奇家的賦稅,再不問別的事情。現代史家范文瀾說:「趙光奇代表了千百萬民眾作出正義的斥責,唐德宗是無話可答的,只好免趙光奇家的賦稅,算是答了話。」請問:他是從哪一種角度看待這件事? |
A |
趙光奇說的是錯的,皇帝基於憐憫的心情不忍回答 |
B |
趙光奇說的是對的,皇帝對這樣的情形真的不暸解 |
C |
趙光奇說的是錯的,這一切都是地方官員蒙蔽上意 |
D |
趙光奇說的是對的,皇帝知道這個情形也不想改變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代學者研究商代後期的歷史時,大致已經可以確定其歷代君王的名稱和排序。這一個工作得以完成的最主要關鍵應為何?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一民間團體成員大多是山東、河北的窮困農民,他們將艱辛的處境歸咎於洋人的侵犯和基督教會的危害。當他們的勢力開始擴散至天津時,其暴力傾向,已經引發各國僑民的驚恐。」關於這個團體的相關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白居易詩云:「袖裡新詩十首餘,吟看句句是瓊路,如何持此將干竭,不及公卿一字書。」本詩足以反映下列哪一現象?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部小說描述了徽州的地方習俗:「凡是商人歸家,外而宗族朋友,內而妻妾家屬,只看你所得歸來的利息多少為重輕。得利多的,盡皆愛敬趨奉,得利少的,盡皆輕薄鄙笑,猶如讀書求名的中與不中歸來的光景一般。」這部小說最有可能是哪一時代的作品?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下表顯示明、清兩代進士出身的一項百分比:由此表觀察,可得到怎樣的結論? |
#100年,#30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曾有中國的回教學者主張:「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順主也,順君也,順親也。凡違茲三者,則為不忠,不義,不孝矣。」這種言論顯示了何種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