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第13-14題為題組】: |
A |
回紇 |
B |
吐蕃 |
C |
突厥 |
D |
大食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第13-14題為題組】: |
A |
突厥 |
B |
吐蕃 |
C |
回紇 |
D |
大食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據史書記載,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的講一件事,有的講兩三件事,共計320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00件事,請針對此一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
A |
明太祖兼具賢君與暴君的雙重性格,他事必躬親而日理萬機,正是賢君的一面 |
B |
明太祖可謂咎由自取,因他廢了尚書省,由皇帝本人直接統轄六部所致 |
C |
明太祖後來請宦官協助閱讀奏章並賦予票擬之權,以減輕負擔 |
D |
明朝內閣制度因此逐漸形成,大學士成了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權力大不如宰相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第16-17題為題組】: |
A |
勞合喬治 |
B |
張伯倫 |
C |
邱吉爾 |
D |
艾德禮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第16-17題為題組】: |
A |
在慕尼黑會議中,英法對德國採「綏靖政策」,可以遏止希特勒向外侵略的野心 |
B |
在柏林會議中,俾斯麥充當和事佬,化解了俄土戰後歐洲的緊張關係 |
C |
在波茨坦會議中,美英蘇決議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世界即將恢復和平 |
D |
在雅爾達會議中,俄國同意加入亞洲戰場,可望早日促成大戰結束,帶來和平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下列有三段史料記載,請從其中判讀或印證出一個正確的敘述: |
A |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的皇帝,故資料三應是描述當時的情形 |
B |
這三段資料足以印證中國歷史上朝代愈前,君權愈大 |
C |
這三段資料足以說明「道統與政統」的消長關係 |
D |
這三段資料若依其朝代先後應是資料一→資料二→資料三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二十世紀有一位政治人物說:「我寧願投身於大海中,也不會把改革的船帆降下,我也許會被自己倡言的『新思維』、『公開性』、『多黨制』或『市場經濟』所壓垮,但……我堅定不移地走向這條險境環生之路」。上面這段話最有可能是哪一位的名言? |
A |
鄧小平 |
B |
列寧 |
C |
戈巴契夫 |
D |
雷根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三國時代孫權送了一隻大象給曹操,屬下大臣無人想出辦法秤出大象重量,只有智商極高的神童曹沖(曹操之子)想出辦法,他把大象放在船上,在船身刻上記號,再分別用石塊放在船上,然後分秤石塊就得知大象的重量了。試問:這方法與西方哪一科學家所發明的定律相近? |
A |
亞里斯多德 |
B |
托勒密 |
C |
歐幾里德 |
D |
阿基米德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曾批判宗教與專制,教會氣憤下把他們的狗呼作“康德",以示洩憤,而叔本華認為普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II)的功德不小,因為在他統治下,康德才能夠發展他自己,而且敢印行他的純粹理性批判。如果換一個統治者,凡是要拿公家薪水的教授,大概都不敢做這事情。後來新王繼位,康德便被迫同意不再繼續著作。試問:普王腓特烈大帝能忍受康德的作為,有何時代背景? |
A |
康德在大學任教深受學生愛戴,若不容忍康德恐引起學潮 |
B |
歐洲正值君主專制最高峰的時期,教會與國君具無上權威,腓特烈大帝的作為是大環境下的例外 |
C |
歐洲正值啟蒙時期,部分君主落實理性主義者倡導的人道主義與寬容 |
D |
歐洲正盛行民主政治,腓特烈大帝的作為是民主的風範 |
#97年,#27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後,美日兩方都透過媒體迅速傳播此重大訊息,試問當時透過何種媒體才能最快速讓社會大眾得知? |
A |
報紙的號外 |
B |
廣播 |
C |
電視 |
D |
電腦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