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一論文說:「江南上層士大夫之才幹者被拔擢為令僕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之高級官員。而其餘尚文學之士人,大多荒誕浮華,不涉世務,自以為清高。至於台閣令史、主書等官員,皆熟習政務,辦事能力強。這些人即使在當時被認為是小人,仍多被委任政務,因為他們的確有辦事的才能。」請問此論文所探討的現象應發生於何時? |
A |
魏晉 |
B |
南朝 |
C |
北朝 |
D |
唐代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一本《回教史》如此敘述說:「對阿拉的一神信仰取代阿拉伯各部落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從政治上、思想上有力地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和中央政權的鞏固。獨一的真主是大慈、大能、大智的,他無形無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伊斯蘭教允許繪畫大自然風景,但不能畫人,更不能畫真主、天仙和聖人。穆斯林堅信真主,反對『以物配主』,在崇拜真主的同時祈禱其他神靈。先知禁止按照人、動物或一切有生命物體形狀所造的主體塑像,尤其偉人雕像,如學者、帝王等。誰要以物配主,誰就悖逆了『認主獨一』,導致信仰動搖甚至產生異端邪說。所以在嚴格的伊斯蘭教國家裏,尤其清真寺中是沒有人物雕像和繪畫的。」從史學研究的角度而言,這一段話應該視為是: |
A |
歷史史料 |
B |
歷史解釋 |
C |
歷史理論 |
D |
歷史事實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中國宰相制度的發展:(甲)宰相合議,不僅分權,同時分責,君主權力更形擴大;(乙)開始有丞相負責處理中央政策,宗法制轉為世官世祿制;(丙)中國千年來的丞相之職已遭廢止,府內只有票擬的大學士唯唯諾諾;(丁)為了防止專擅擴權,丞相分出了軍事大權,甚至財經權力都被剝奪了。請依照發展的先後順序,把正確的情形排列出來? |
A |
甲乙丙丁 |
B |
乙甲丁丙 |
C |
乙丁甲丙 |
D |
丁丙甲乙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代比較憲法學者希雅士(B. Sieyes)宣稱:「國民之存在,優先於國家之一切,國民乃國家所有權力之泉源。國民之公意才是法,國民之公意不但經常合法,而且除自然法外無什麼法能優先而居於國民公意之上。諸凡國家的實定法,其來源唯有完全出自國民之公意⋯法理上無論何種代理的權力,都不能輕易變更自己被賦予代理權的條件。基於此種意義,憲法始成為基本大法。憲法必須先於國家機關之成立而由國民公意制定,再憑此憲法來制定設立立法機關(兼掌修憲權能)。⋯唯此,各種政治機關才能對國民負最後責任,而成從屬於國民之機關。」請問此一憲法觀點的理論淵源主要來自於何人? |
A |
洛克 |
B |
孟德斯鳩 |
C |
伏爾泰 |
D |
盧梭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首臺灣民謠:「思想起,從前在蕉風椰雨的南國,有個水涯山隈的排灣族部落,他們安祥幸福的生活,好個桃花源的理想國。可是啊,自從海上起了風波,敵寇就排山倒海地來威迫,家園燬了,廬舍燒了,老弱婦孺填了溝壑。彼當時,排灣族的勇士抑不住心中的悲情怒火,頓時化作飛矢利戈,紛紛指向敵人的心窩。」歌詞內容緬懷過往,令人低迴不已。請問文中吟唱的歷史事件為何: |
A |
牡丹社事件 |
B |
土庫事件 |
C |
礁吧年事件 |
D |
霧社事件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右圖為哪一動亂的路線圖? |
A |
庚子事變 |
B |
太平天國 |
C |
捻亂 |
D |
回變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西元前49年布魯特斯(Marcus Junius Brutus)加入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的軍隊,對抗凱撒(Julius Caesar)。次年龐培敗死,凱撒寬恕他,但他仍然參加刺殺凱撒的密謀集團。西元前44年,凱撒終於在元老院被以布魯特斯等人為首的密謀分子所刺殺。 |
A |
龐培敗死後,布魯特斯要為龐培報仇,但因為凱撒曾經饒他一命,布魯特斯的說詞只是要為自己的行動尋求正當的藉口,掩飾內心真正的動機 |
B |
凱撒曾經饒布魯特斯一命,使他轉而敬愛凱撒。但因為凱撒反對羅馬帝國的建立,因而招致布魯特斯等人的刺殺,他的說詞凸顯了他的愛國心 |
C |
凱撒曾經有恩於布魯特斯,使他敬愛凱撒。但他為了維護共和,反對凱撒專制,因而刺殺凱撒。他的說詞表現了他的兩難處境 |
D |
龐培敗死後,布魯特斯繼之代起,為了奪取權力,因而刺殺凱撒。但因為凱撒曾經饒他一命,布魯特斯的說詞只是要掩飾自己真正的動機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史書有云:「有位鹽商發跡於安徽,在揚州修建園林,不僅建築藝術精巧,而且頗具詩情畫意,並蓄名畫至數千,奇珍異貨頗可觀。」試問上述史料所載為何朝代之事? |
A |
宋代 |
B |
元代 |
C |
明代 |
D |
清代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方歷史上,對於上帝的觀點曾經有過多次的轉變,以下是四個不同時期人們的看法: |
A |
乙丁丙甲 |
B |
丁乙丙甲 |
C |
丁乙甲丙 |
D |
乙丁甲丙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篇關於中國早期文化的論文中提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分布,像繁星般布滿天空,無論是在黃河流域中游、下游、長江流域、東南沿海、東北地區、甘青地區、四川等地都可以找尋到遺址。在此時,以旱作、稻作為主農業,已呈現出北方、南方不同的文化色彩。陶器製作,已有輪轉法,使陶器產量大增、品質也愈佳。它們彼此之間不斷文化、技術交流,使得精神、物質更加進步,奠定早期文化發展的優越基礎。」請問此文論點,認為早期文化的發展特徵為何? |
A |
呈分區發展狀態 |
B |
由中原文化核心地區向四周擴散 |
C |
侷限於長城以內 |
D |
東西二元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