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下列關於各篇文章人物的行為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
A |
鴻門宴中范增對劉邦起殺機,是因劉邦曾對范增無禮,又安排內奸於項羽陣營,必須殺雞儆猴 |
B |
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實是為孟嘗君贏得民心,也為鑿三窟的重要伏筆 |
C |
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秦伯不要滅掉鄭國,以免讓晉國增加實力 |
D |
李斯勸秦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表達廣納人才有益於國家強盛,不應非本國人便拒絕任用。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菊花」為四君子之一,向來為文人喜愛歌詠的對象,下列詩文所詠為菊花者為: |
A |
娉婷玉立出汙泥,吳娃蕩槳歌聲軟。水殿流觴月色低,最是納涼深好處 |
B |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C |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D |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閱讀下引二段文字的敘述觀點,下列說明正確的是:甲、「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節錄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乙、「士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節錄自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
A |
二文皆肯定孟嘗君廣納人才、識人之明的胸襟 |
B |
綜合二文,可知食客的才智奉獻是孟嘗君能夠南面制秦的關鍵 |
C |
王安石認為孟嘗君能夠得到優秀人才,主因身邊多雞鳴狗盜之人 |
D |
《戰國策》作者以為孟嘗君能安居高位,足智多謀的馮諼居功厥偉。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下列是某生整理的國文筆記摘要,完全正確的是: |
A |
〈漁父〉與〈赤壁賦〉採主客問答的形式書寫,同屬律賦 |
B |
〈勸和論〉與〈諫逐客書〉同屬具勸諫性質的奏議類文章 |
C |
〈虬髯客傳〉與〈勞山道士〉皆為具完整結構的文言短篇小說 |
D |
〈散戲〉與〈孔乙己〉皆描寫舊文化的沒落、科舉的式微悲歌。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文學作品中常見空間移轉的現象,透過鏡頭,將空間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景物狀況細膩的描繪出來。下列選項中,運用的鏡頭移轉手法為「由近到遠」的是: |
A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B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
C |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
D |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有關宋詞的發展,下列畫線處敘述不正確的是:「宋詞的源起有三個重要因素,一是傳承舊有樂府的音樂性,二是受甲、胡樂的影響,三是改變古詩的外貌,乙、走上倚聲填詞一途。萌芽成長時期在唐代開始,晚唐丙、豪放派詞作出現,大量創作,其藝術形式受到注目跟學習,但直到宋代丁、歐陽脩、晏殊等人作出清新婉約的作品,宋詞的形貌、風格才算確定下來。」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三十年前/你從柳梢頭望我/我正年少/你圓/人也圓/三十年後,我從椰樹梢頭望你/你是一杯鄉色酒/你滿/鄉愁也滿」(舒蘭〈鄉色酒〉)。上列現代詩之旨意,與之相近的選項是: |
A |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
B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C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
D |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中國文人常於自然景觀裡呈現隨緣自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下列文句,最能體現此種情懷的是: |
A |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
B |
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 |
C |
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
D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國文老師想要請學生寫一篇關於魯迅的報告,在這個報告裡,可以作為關鍵詞的是: |
A |
浪子詩人 |
B |
倒在血泊的筆耕者 |
C |
棄醫從文,新文化運動領袖 |
D |
詩壇祭酒、璀璨的五彩筆。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漁父〉一文中,屈原自言:「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此段話表現出屈原何種價值理念: |
A |
和光同塵 |
B |
濯纓濯足 |
C |
通權達變 |
D |
擇善固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