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問題導向警政策略以 SARA 四個程序為方法,其中關於「根據分析所得資料,策定解決問題方案的措施」,係屬下列那一階段? |
A |
掃描(Scanning) |
B |
評估(Assessment) |
C |
回應(Response) |
D |
分析(Analysis)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警察對於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得採行之措施,下列何者錯誤? |
A |
得予以攔停 |
B |
得要求乘客出示相關證件 |
C |
得檢查引擎、車身號碼或其他足資識別之特徵 |
D |
得要求駕駛人及乘客接受酒精濃度測試之檢定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下列關於「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之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
A |
美國學者威爾森(James Q. Wilson)、凱林 (George L. Kelling),首先使用「破窗」一詞 |
B |
該理論首先發表於「警察與鄰里安全:破窗」(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BrokenWindows)論文中 |
C |
該理論極力促請警察人員應多注意嚴重的犯罪(crime)行為 |
D |
當破窗無法被有效控制,即代表監控力量減弱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有關警察勤務運作原理中之「警察在執行勤務時,無論其服裝或裝備,都必須明顯易見」,屬於下列那一項原理? |
A |
彈性原理 |
B |
迅速原理 |
C |
顯見原理 |
D |
機動原理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依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警察於其行使職權之目的範圍內,有關資料傳遞、利用與註銷或銷毀之相關規定,下列何者錯誤? |
A |
警察機關對其傳遞個人資料之正確性,應負責任 |
B |
資料之利用,須與蒐集之特定目的相符合 |
C |
警察所蒐集之資料,均應於資料蒐集後三年內註銷或銷毀之 |
D |
應註銷或銷毀之資料,不得傳遞,亦不得為不利於被蒐集對象之利用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有關警察組織建立原則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警察組織體系的統一,可採行地域與業務的綜合體系之形式 |
B |
警察組織之設立以有人民居住為必要條件 |
C |
「深入性的生根」係指警察組織與民眾結合 |
D |
「單一指揮」與「業務監督」二者概念不同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合理懷疑」係指必須有客觀之事實作為判斷基礎,根據當時的事實,依據專業(警察執法)經驗,所做成的合理推論或推理。合理懷疑之事實基礎不包括: |
A |
出於臆測:例如經由對穿著儀態的感覺,懷疑有毒癮,因而對其實施攔檢盤查 |
B |
情報判斷之合理懷疑:例如由勤務指揮中心通報,歹徒習慣開(騎乘)某款式車輛作案,因而對其實施攔檢盤查 |
C |
由現場觀察之合理懷疑:例如於剛發生犯罪現場附近,發現某人逗留徘徊,其衣著有泥土、血跡特徵,而懷疑其可能從事犯罪 |
D |
由可疑行為判斷之合理懷疑:例如警察發現行為人明顯攜帶武器、棍棒或刀械,與其合法使用之處所,顯不相當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執行巡邏勤務中盤查或盤檢人之要件包括: |
A |
有事實足認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 |
B |
合理懷疑其對已發生之犯罪或即將發生之犯罪知情者 |
C |
有事實足認為防止其本人或他人生命、身體之具體危害,有查證其身分之必要者 |
D |
滯留於應有停留許可之處所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警察依法行使職權,因人民特別犧牲,致其生命、身體或財產遭受損失時,人民得請求補償。該項損失補償,應以何種方式為之? |
A |
回復原狀 |
B |
以金錢為之 |
C |
回復原狀為原則,金錢為例外 |
D |
法無明定 |
#111年,#三等,#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下列何者非警察勤務條例有關勤務時間之規定? |
A |
服勤時間之分配,以勤四、息八為原則 |
B |
服勤人員每週輪休全日二次,遇有臨時事故不得停止之 |
C |
零時至六時為深夜勤,十八時至二十四時為夜勤,餘為日勤 |
D |
服勤人員每日應有連續八小時之睡眠時間,深夜勤務以不超過四小時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