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有關幫派吸收少年的原因,下列何者錯誤? |
A |
少年從事非法活動所面臨的刑罰較輕 |
B |
少年較為怕事,會謹慎思考行為後果 |
C |
少年較為忠誠,不會爭權奪利 |
D |
增加人力、壯大組織,以延續幫派的活動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有關犯罪預防的定義與範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對犯罪矯正機構內之成年收容人施予教育感化,屬於初級犯罪預防 |
B |
20 世紀末葉開始,強化硬體設施以預防犯罪,屬於矯正預防 |
C |
採刑罰威嚇理論以預防犯罪,屬於懲罰預防 |
D |
警察人員從事之犯罪偵防,多屬於三級犯罪預防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有關「肅清社會病源犯罪預防」模式的論述,強調應對某些社會病態加以改善,以減少犯罪發生。下列何者為其模式的內涵? |
A |
家庭和社會教育功能之提升 |
B |
一般嚇阻之應用 |
C |
社區矯治之應用 |
D |
犯罪地域之分析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根據研究發現,早年被虐待和疏忽的兒童,少年和成年時期犯罪的可能性均提高。此種現象稱為下列何者? |
A |
「受虐循環論」(Cycle of Abuse) |
B |
「暴力循環論」(Cycle of Violence) |
C |
「創傷循環論」(Cycle of Trauma) |
D |
「因果循環論」(Cycle of Cause and Effect)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由公共衛生醫療模式觀點,有關初級犯罪預防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針對個人逮捕、起訴屬於初級犯罪預防作為 |
B |
加強親職、法治教育屬於初級犯罪預防作為 |
C |
降低貧窮、失業率屬於初級犯罪預防作為 |
D |
鄰里守望相助屬於初級犯罪預防作為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有關生活方式暴露理論模式(A Lifestyle/ Exposure Model of Personal Victimization)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
A |
無論從官方或被害者調查統計均應可發現,犯罪被害的風險與個人特性和生活型態有關 |
B |
最早提出生活方式暴露理論模式的學者,包括辛德廉(Hindelang)、蓋佛森(Gottfredson)及葛洛法洛(Garofalo)等人 |
C |
會成為犯罪被害者,是因為被害者個人的生活方式增加了被害者與犯罪者互動的機會 |
D |
不受到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犯罪被害時間是隨機分布的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犯罪學概要, | |||
刑罰要達到犯罪嚇阻之效果,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下列何者錯誤? |
A |
公開性(Publicity) |
B |
迅速性(Swiftness) |
C |
嚴厲性(Seriousness) |
D |
確定性(Certainty)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行刑法概要, | |||
相較於傳統監獄行刑之目的,彰顯現行監獄行刑法「第 1 條」之基本精神及其立法之「積極目的」,下列組合何者正確? |
A |
修復、嚇阻 |
B |
隔離、應報 |
C |
矯治、教化 |
D |
懲罰、痛苦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行刑法概要, | |||
依據監獄行刑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監獄行刑法之主管機關為法務部 |
B |
監獄之監督機關為法務部矯正署 |
C |
監獄之監督機關應派員視察監獄,每月至少一次 |
D |
少年法院法官、檢察官執行刑罰有關事項,得隨時訪視少年矯正學校、監獄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行刑法概要, | |||
依據監獄行刑法以及相關法規之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未滿十八歲之少年受刑人,應收容於少年矯正學校,且毋庸按其性別分別收容 |
B |
收容中滿十八歲而殘餘刑期未滿三個月者,得繼續收容於少年矯正學校 |
C |
滿十八歲之少年受刑人,得依其教育需要,收容於少年矯正學校至滿二十二歲為止 |
D |
監獄行刑法所稱少年受刑人,指受法院裁判時未滿十八歲之受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