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有關監獄調查分類制度實施,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實施新收講習有助收容人適應監禁生活 |
B |
調查分類僅作為將受刑人分門別類,而後加以分別監禁之方法 |
C |
新收調查期間進行健康檢查,具有維護監獄職員及其他受刑人身體健康,防範傳染疾病風險 |
D |
探求個案犯罪原因與人格特質,加以分析研判,擬訂個別處遇計畫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關於受刑人「工作外出制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首先推出係由美國威斯康辛州於 1913 年通過休博法(Huber Act),給予長刑期受刑人工作外出之制度 |
B |
係准許受刑人於白天在戒護下外出到自由社會工作的制度,不包括無戒護下的工作外出 |
C |
係專指由法官判決時宣判的中間型刑罰,非由行政當局得自由裁量 |
D |
起初僅施用於短期自由刑者,因成效良好,目前已逐漸擴大施用於重刑犯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有關戒護技術與原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依國內外之監獄分類管理施行原則,僅區分為高度戒護及低度戒護兩種戒護類型 |
B |
違禁品乃矯正機關發生各項騷擾與暴行之泉源,須有一套完善之管理計畫 |
C |
勤務崗位之分析係著重於像戒護外醫、監外作業等高脫逃風險之勤務,不包括監內一般勤務分析 |
D |
武器使用易釀成嚴重傷亡,監獄為人口密集處所,已廢除武器之使用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據學者 Bartollas 之看法,犯罪矯正主流哲學有三種模式,不包括下列何者? |
A |
矯治模式 |
B |
隔離模式 |
C |
正義模式 |
D |
懲罰模式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關於高齡受刑人監獄生活適應之問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高齡受刑人監獄生活適應型態研究指出:其違規次數與年輕受刑人並無差異 |
B |
相較於年輕受刑人,高齡受刑人比較會設定人生目標及維持高等社會活動之意願 |
C |
高齡受刑人沮喪、沉重、空虛等負向情緒是常有的心理反應 |
D |
高齡受刑人對矯正部門之依賴較低,重返自由社會之恐懼感亦不高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關於對收容人違規處罰程序及方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各國處罰程序大致規定經過報告、聽證、紀錄三種過程 |
B |
非依法令之規定不得加以懲處,同一事件不得重複懲處 |
C |
在給予適當解辯之機會前,不得加以懲處 |
D |
懲罰之方式包括權益之剝奪及體罰等項目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根據學者 John Irwin 對適應監獄生活型態為「打混型」(Doing Time)的受刑人之看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認為監禁對個人生涯而言只是一段小插曲 |
B |
致力於尋求最舒適的服刑環境,以避免監禁的痛苦 |
C |
從事必要的「工作」以儘速的離開監獄 |
D |
大都為自小即在少年矯正機構鬼混之常客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O’Leary 與 Duffee 於 1971 年提出犯罪矯正政策模式,下列對各模式的敘述,何者錯誤? |
A |
鎮壓模式的哲學是「維持門面、隨波逐流」 |
B |
改善模式下的犯罪矯正職員對於人犯至為嚴厲但卻相當地公平 |
C |
矯治模式下,戒護人員被期待如專業人員一般積極地參與人性改造工作 |
D |
社會復歸模式下,各項犯罪矯正方案由受刑人與職員共同研商發展而成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關於戒護收容人外醫勤務之應注意事項,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戒護收容人在外就醫,應依法施用戒具,並隨時檢查 |
B |
收容人住院時,遇其親友探視僅需回報勤務中心,不需登記與檢查 |
C |
收容人病危時,應從速向主管長官報告 |
D |
戒護收容人在外就醫時,不能任收容人脫離戒護視線,無論其如廁、洗浴、醫療,均應同行 |
#113年,#司法人員四等考試,#監所管理員(男),#監所管理員(女),#監獄學概要, | |||
監獄附設補校,提供受刑人接受高中職或大學同等學歷課程的機會,促使受刑人學習。請問前述作為係屬何種教育? |
A |
學校教育 |
B |
職業教育 |
C |
社會教育 |
D |
品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