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舒米‧如妮戴著報童帽向我展現爽朗的笑容,黝黑的臉龐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她不但是《海稻米願望》的主角,同時也是《太陽的孩子》的女主角原型。面向海洋的這一大片土地,曾經有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擺動,卻因為缺乏灌溉水源而逐漸荒廢。之後許多外來的商業開發案接踵而至,一方面對觀光發展有所期待,另一方面也擔心生活和環境遭到破壞,當地居民因此陷入兩難。究竟要如何守護祖先留下來的珍貴土地?這時舒米‧如妮便站出來號召村民共同復育故鄉的稻作。」 |
A |
有著純樸笑容與穿著,熱情好客的農村婦女 |
B |
對大海無比的嚮往,卻無法突破限制的女性 |
C |
明白地方困境,欲透過傳統產業文化發展特色的女性 |
D |
對發展地方觀光具商業頭腦,積極開發產業文創的女性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我在九一一事件的三天前來到紐約,在那裡短暫求學的幾個月,我目睹了這個城市的重創,卻也見識了它的堅強,在事發後很短的時間內,人們便恢復了正常生活。地鐵站裡的街頭藝人依舊辛勤地演出著,斯文的民謠歌手、賺取學費的學生弦樂家、設備齊全的搖滾樂團、老邁的二胡演奏家……當然也少不了用破銅爛鐵和水桶做鼓組的打擊樂手。偶爾,也會遇到車廂內演出的表演者,有的唱歌有的演布偶劇,他們多半會在到站前向乘客們請求打賞,隨後轉往下一個車廂。」 |
A |
作為控訴社會階級、種族不平等的工具 |
B |
作為顯現市民音樂水準與各種才藝展現的舞臺 |
C |
作為底層民眾突破生活困境,謀求生活溫飽的方式 |
D |
作為展現多元文化靈動性、豐富性與生命力的象徵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我覺得藝術、詩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輔助我們恢復新鮮的視覺,恢復富於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種更健全的人生意識。我們正需要它們,因為當我們上了年紀的時候,我們的感覺將逐漸麻木,對於痛苦、冤屈和殘酷的情感將變為冷淡,我們的人生想像,也因過於注意冷酷和瑣碎的現實生活而變成歪曲了。現在幸虧還有幾個大詩人和藝術家,他們的那種敏銳的感覺,那種美妙的情感反應,和那種新奇的想像還沒有失掉,還可以行使他們的天職來維持我們道德上的良知,好比拿一面鏡子來照我們已經遲鈍了的想像,使枯竭的神經興奮起來。藝術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樸實真摯,使我們回復到健康幸福的生活,使我們從過分智能活動所產生的昏熱中恢復過來。它可以使我們的感覺重變敏銳,重使我們的理性和本有的天性發生聯繫,恢復原有的本性,把那脫離生活中已毀壞的部分收集起來,重變成一個整體。」 |
A |
人類過分智能活動導致失去道德良知 |
B |
藝術作品必然具有鮮豔美麗溫暖特徵 |
C |
文藝工作者的五官感知能力優於常人 |
D |
藝術可使人更為感覺敏銳及情感豐沛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承上題,文中所謂「藝術教我們在矯飾的世界裡保持著樸實真摯,使我們回復到健康幸福的生活,使我們從過分智能活動所產生的昏熱中恢復過來」,其文意主旨與下列選項何者最為符合? |
A |
鼓舞疲憊的心靈,抒解、開放僵硬閉鎖的心,就是藝術、文化 |
B |
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
C |
科學與藝術屬於整個世界,在它們面前,民族的障礙都消失了 |
D |
藝術不是真理。藝術是謊言,而這種謊言能教我們去認識真理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鑿石為碑,疊石成塔,前者是人要在地上留存記憶,後者則是人要召喚天靈、與神對話。因此,石頭其實已非石頭,而是一個舞台,一則文本,述說著人間的曾經與未了。當代哲學家薩里士(John Sallis)曾經說過,他喜歡尋訪墓園,讀碑遙想,倚牆而聽,所珍惜的不外就是彷彿劇場的世界和人生。」 |
A |
在墓園立碑是為了供後人尋訪 |
B |
塔比碑更具有與神溝通的功能 |
C |
古人劇場演出常以石頭搭建舞台 |
D |
讀碑的意義在提示珍惜世界與人生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大體說來,農村生活是平靜的。農人的歲月往往仍是從播種到收穫之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單純過程。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謀生上,並且以工作代替幻想,累了就睡。農人那種對土地的執著,即使含有因代代相傳而來的強迫責任和保守情感,土地必定也一直令他們覺得有所擔當和歸屬,並因而使他們有著某種說不出的永恆感吧。美本該無關乎現實,它讓你在觀賞中感到愉悅,在省思中有所領悟和提昇,當美感只為賞玩時,其中並無多大的扣人心弦處。有一次,在淡水看到一位攝影家架起組件精緻複雜的相機在河邊等待落日,而且雇請一位漁人駕著舢舨在預定的時間划過鏡頭中的水上。我從渡船口的魚攤旁走過,猛想著:那位船夫事後看到那一剎那間攝下的那幅美麗畫面時,不知會有怎樣的愉快感覺?現在,當我環顧四周的時候,我總覺得,除了這片寂靜大地的聲音之外,最深的美質就是農人那種對生活永不放手的心靈了。然而,農人本身卻是最少歌頌田園景致的。那是由於親和關係而形成的類似『相忘於江湖』的情懷嗎?或只因為長期的熟識已使他們對天地之美無動於衷了呢?這些似乎也都不必去辨明了。」 |
A |
農人與田園水乳交融,是其堅實的生命依托 |
B |
農人僅視田園為工作場域,故無法體察其美 |
C |
田園對於農人而言,純粹是謀取衣食的工具 |
D |
農人因責任與慣性而固守田園,實充滿無奈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承上題,文中所舉攝影家之例,旨在說明何者? |
A |
除自然之美外,人為設計亦是成就藝術的重要面向 |
B |
美無涉於現實利益,純粹賞美方足以成就最高藝術 |
C |
美是令人愉悅的,透過適當安排足以彰顯其藝術性 |
D |
純為娛樂玩賞而創造的美,往往缺乏真正動人力量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雙重約束是指在表達的時候,包含兩個以上互相衝突的指令,使他人言行設限,引致內在衝突、並陷入於兩難之中。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 Gregory Bateson 曾舉過一個例子。母親問孩子說:『你過來抱著媽媽好嗎?』孩子過來擁抱媽媽了,媽媽卻流露出冷漠,以及不自在的神色。當孩子不抱媽媽了,媽媽卻說:『你是不是不喜歡媽媽呢?』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媽媽卻教訓孩子,要好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述的例子,媽媽正對孩子發出雙重約束的指令。第一個訊息是:『如果你不擁抱我,就是不愛我。』第二個訊息是:『如果你擁抱我,你令我不舒服。』於是孩子便感到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更重要的是,這位母親將問題歸咎於孩子情緒失控,而不是自己的冷漠態度。母親的說話彷彿在歡迎孩子,但身體語言卻在拒絕。小孩子不能理解其中原因,只感到不能不聽從指令,遭受到拒絕時又無法表達,被責難時更感到困惑,久而久之則內化成『我做什麼都錯』的想法 。」 |
A |
訊息,不僅是口頭言語,也有包含身體語言 |
B |
母親表面示愛,身體語言卻拒絕,是因為孩子情緒控制不佳 |
C |
孩子接收雙重約束訊息太久後,會引致內在衝突,而無法作為 |
D |
「不擁抱就是不愛我」、「擁抱後,我卻不舒服」,就是雙重約束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承上題,下列敘述何者不是「雙重約束」的訊息? |
A |
父親大聲地說:「誰亂動我的書?」母親說:「女兒想要看的。」父親輕聲細語:「女兒啊,多看看書是好事哦!」 |
B |
小立跟母親說要到外地工作,母親一臉憂慮地對小立說:「好啊,你是應該到外地學習獨立過生活了!」「可是你什麼都不會!」 |
C |
小明問:「爸爸,我可以吃冰嗎?」爸爸冷冷地說:「好啊!」小明吃著冰棒,爸爸說:「要死了,感冒還沒好,怎麼可以吃冰!」 |
D |
女友跟男友說:「你竟然忘了我的生日,沒有準備禮物!」男友回應立刻去買,女友:「算了,你又不是自動自發,我不要這種禮物!」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永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發展模式。」下列選項,與上文意旨最相近的是: |
A |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 |
B |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C |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
D |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