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錐入地,上有小笋,安長二尺餘木槽,可以隨隅轉移。約寬二寸,以容水,兩頭浮木鴨,謂之水平。一匠持尺墨於隅牆,一匠於水平旁斜倚木杖,隻眼視鴨。覆其手,則持尺之匠移下;翻其手,則持尺之匠移上;與鴨平則揮手。(李光庭《鄉言解頤》) |
A |
馴養水鴨之法 |
B |
蓋房測量水平 |
C |
擇墓探勘風水 |
D |
準備繪製壁畫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謝安):「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世說新語》) |
A |
自己以身作則 |
B |
夫妻同心一體 |
C |
教兒時妻子未見 |
D |
夫妻之分工有別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專制之朝,病在壅塞,言路通則壅塞去矣。立憲之國,萬機決於公論,議院之外,又有報紙,為民口之機關,壅塞之病似可決矣。乃有所謂殖民地者,既無議院,又乏輿論代表機關,即有一二報紙,皆仰官僚鼻息,擁護一部,抑制多數,而各圖其私,是非顛倒。(謝國文〈神鍼法炙其三〉) |
A |
一言堂是專制政權的常態 |
B |
報紙是殖民地輿論的暢通管道 |
C |
當政者宜廣開言路,不可專制獨裁 |
D |
憲政體制的國家,政府施政取決於公議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王梵志詩:「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下列選項,與本詩旨趣最相近的是: |
A |
澹泊以明志 |
B |
寧靜而致遠 |
C |
知足心常泰 |
D |
無求品自高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下列詩句,何者最能抒發「世事常常不順人意」之感? |
A |
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 |
B |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
C |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D |
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臨皐亭下不數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問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蘇軾〈與范子豐〉) |
A |
目前居住的臨皐亭與家鄉距離甚近 |
B |
大江與故鄉相連,時時可聞故鄕訊息 |
C |
既然暫時無法回鄉,不妨就把他鄉當作故鄉 |
D |
居住於臨皐亭的作者樂不思蜀,故不急於返鄉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承上題,下列對於「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的闡釋,最適合的是: |
A |
美好的江山風月,常隨政權易主,難以永遠擁有 |
B |
只有無事可做的閒人,才會成天遊山玩水,不事生產 |
C |
只有身心安閒、能領受天地之美的人,才能擁有眼前的江山風月 |
D |
能擁有廣大園林的人,通常皆已功成名就,不必再為生活汲汲營營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下列成語使用正確的是: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我們對於一件東西的了解,可分兩種方式,理性的方式要靠觀察、調查和資料,但是所得的結果往往是知識多於了解,現象多於真相。直覺的方式則有賴想像,有賴詩人設身處地,想像他自己是別的人物,這樣投入萬事萬物的結果,會依次產生了解、同情、共鳴,而終於合一。我們通常所謂的同情,其實就是部分的或短暫的合一。我們同情雪中折翼的麻雀,是因為一剎那間,我們想像自己也是受難的小鳥。」 |
#112年,#司法五等考試,#錄事,#庭務員,#國文, | |||
「芬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平等,強調的是一種不競爭教育。芬蘭人認為每個孩子的起點、學習能力不同,在不一樣的基礎上排名、競爭是不公平的,也沒有意義,而且分數不能代表學生的全部。芬蘭教育的目標是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他們認為讓學生花較多的時間演練解題,可能提高數理成績,但很難提升閱讀、寫作及思考能力,而且還可能會抑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