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犯罪學家安格紐(Robert Agnew)認為在家庭、學校與工作中遭遇到的挫折困難才是預測犯罪行為的重要指標,而非社會階級,他的理論稱為: |
A |
次文化理論(subcultural theory) |
B |
機會受限理論(theory of limited opportunity) |
C |
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 |
D |
一般化緊張理論(general strain theory)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犯罪與年齡的關係是犯罪中相當穩固的發現,下列理論與觀點提出對於那些成為慢性成年犯罪人的前置關鍵原因,何者錯誤? |
A |
墨菲(T. Moffitt)認為終生犯罪人(life-long criminal)可能因於生命早期有神經心理缺陷(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 |
B |
渥夫幹(M. Wolfgang)等人研究成年後的持續犯罪者,大多是少年常習犯 |
C |
費靈頓(Farrington)研究發現,犯罪行為之持續性早在 8 歲時便出現問題特質 |
D |
桑普森(R. Sampson)與勞伯(J. Laub)重新訪談追蹤葛魯克夫婦收集的少年樣本,提出「機構效應」(Institutional Effect)概念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毒品與犯罪這兩者的關係為何引發理論與實務的探究,其中郭德史坦(Goldstein)於 1985 年提出兩者具「直接關係」觀點,有三種解釋,下列何者錯誤? |
A |
精神藥理性暴力:暴力行為是在藥物濫用的影響下發生的 |
B |
系統性暴力:於毒品銷配、購買和使用交易而形成系統內相互作用的問題模式 |
C |
經濟強迫暴力:濫用毒品者為購買毒品所需的資金,而從事經濟導向的暴力犯罪活動 |
D |
共通性的原因:如心理、社會與環境因素,引發這兩者的連結關係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在犯罪學上相當重要的渥夫幹(M. Wolfgang)曾在 1940~1960 年代進行大規模的費城少年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有小部分的人犯下大多數的刑案,下列研究方法何者最能描述其研究的特色?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當前利用電腦與網路作為平台或工具相關的犯罪事件層出不窮,甚至為博取網路觀看流量而造假情節內容。有人認為這是因社會變遷,而導致社會文化目標與手段之間出現矛盾所衍生出的偏差亂象行為。請問這解析觀點最有可能屬於下列何者? |
A |
赫胥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
B |
梅爾頓(Merton)的古典緊張理論(Classic Strain Theory) |
C |
犯罪副文化理論(Crime Subculture Theory) |
D |
柯恩與費爾遜(Cohen & Felson)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請問標籤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及差別接觸論等三個理論,他們有共通核心觀點概念。下列何者錯誤?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若用瑪札(Matza)和西克斯(Sykes)的中立化技巧(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來解釋電腦駭客合理化其行為的說辭時,下列何者最符合「責任的否認」?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甲和乙兩人在辯論「年齡」與「犯罪行為」之關係。甲認為出現的犯罪潛伏特質一生不易改變,但乙認為有些人會在 20 歲左右終止犯罪,有些則持續成為生涯犯罪者(career criminal),其中關鍵因素是社會連結鍵。請問下列何者最可能與甲觀點相同? |
A |
桑普森(R. Sampson)與勞伯(J. Laub) |
B |
蓋佛森(Gottfredson)與赫胥(Hirschi) |
C |
松貝利(T. Thornberry) |
D |
墨菲(T. Moffitt)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渥夫幹(M.Wolfgang)教授及其同事對近萬名 1945 年出生於賓州費城的男孩進行縱貫研究,追蹤蒐集他們的成長資料至 1963 年(至 18 歲)。他們研究有重大的發現與後續影響,下列何者錯誤? |
A |
提出常習犯罪人(Chronic Offender)的概念 |
B |
提出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的觀點 |
C |
影響選擇性監禁(Selective Incapacitation)的刑事政策擬定 |
D |
至今運用過去犯罪人相關資料開發出研究犯罪預測工具之準確度高,因此是類對個體的再犯預測研究仍相當盛行 |
#113年,#一般警察四等人員考試,#行政警察人員,#犯罪學概要, | |||
學者 Hart(1972)認為,刑事司法的運作對於有權勢者及貧苦無依者有二條差別處理之傳送帶。請問,他想描繪的刑事司法實務的現象與下列何者的概念最為相近? |
A |
Walker 的四層蛋糕模式(Four-layer cake) |
B |
Packer 的犯罪控制模式 |
C |
漏斗效應(Funnel effect) |
D |
刑事司法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