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有關警察意義的敘述,下列何者最適當?①所謂警察的意義,乃在闡明警的本質、任務和手段②警察的任務就是達成警察目的時所使用的方法 ③警察的本質係指以法令為依據的行政作用④警察是以指導、服務、強制為主要手段的行政作用 |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②④ |
D |
①③④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學與警察勤務, | |||
依據警察分駐所派出所設置基準的規定,有關分駐所、派出所的調整設置,下列何者正確? |
A |
分駐所、派出所因行政區域調整,應重新評估,規劃調整設置 |
B |
分駐所、派出所經該管地方政府核准調整設置後,該管地方政府應報內政部備查 |
C |
分駐所、派出所設置或裁併所需經費由該管地方政府負擔 |
D |
分駐所、派出所設置所需警力由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力調撥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對於警察行為的控制,是個「課責」(accountability)的議題,Bayley(1985) 從比較警政的觀點,指出各國對於警察行為的控制可概分為警察組織內 部與警察組織外部(inside and outside the police)兩種。請說明依內在與 外在課責機制分類的各種做法為何?又根據 Bayley 的觀點,認為警察控 制機制的影響因素和內在與外在課責機制的關係為何?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在犯罪預防的方案實施後,評估如環境設計、社區犯罪預防或情境犯罪
預防措施的實施成效,可能會產生犯罪轉移(crime displacement)或效
益擴散(diffusion of benefits)的結果,值得留意此兩效應對犯罪預防方
案的影響。請說明: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Reppetto(1976)認為一般的犯罪轉移共有 6 種犯罪轉移,如派出所轄區實施社區守望相助,只有一半的家戶參加守望相助,竊盜者轉移對未參加社區守望相助的家戶下手,此類犯罪轉移屬於下列那一種? |
A |
加害人轉移 |
B |
地區轉移 |
C |
標的轉移 |
D |
類型轉移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犯罪預防由公共醫療模式角度可區分為三個層次:初級、次級與三級預防,下列有關三級預防的陳述,何者是錯誤的? |
A |
警察加強巡邏,警察的出現降低被害恐懼感,這策略屬於初級預防 |
B |
初級犯罪預防有時也包括廣泛的社會預防,包括失業、貧困等所導致的異常行為之預防 |
C |
「情境犯罪預防」是常被採用的次級預防 |
D |
次級犯罪預防也包含預防其他偏差行為所導致之犯罪,包括安非他命使用者強制戒治後的復歸社會,以避免其犯罪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我國行政程序法第 11 條管轄法定及第 19 條職務協助的規定,從法治國理念說明我國應信守「組織法定原則」及「管轄恆定原則」。檢調、海巡、移民等機關亦負有危害防止任務,一般行政機關之環保、衛生、消防、建管等單位皆亦負有防止危害任務。各機關間應強化橫向溝通、調和等作為,以發揮治理功效。這種行政權本身危害防止任務的合作較傾向於下列那一類?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證據為基礎之犯罪預防」(Evidence-Based Crime Prevention)是由美國犯罪學家 Sherman 教授等(2002)所提出。其認為有效的公共政策及實務作為需要以科學證據為基礎。Sherman 教授等人(2002)評估實行犯罪預防的七種機構環境的有效性。這七種主要的機構環境包括那些? |
A |
家庭、學校、社區、娛樂場所、車站、警察機關、法院與矯治 |
B |
家庭、學校、社區、交通場所、都市、警察機關、法院與矯治 |
C |
家庭、學校、社區、證券市場、宗教、警察機關、法院與矯治 |
D |
家庭、學校、社區、勞動市場、地方、警察機關、法院與矯治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Stone(1997)將政策分析架構分為目標(goals)、問題(problems)與解決(solutions)等三部分,下列有關政策分析架構論述,何者錯誤? |
A |
目標是政治行動者政治目的的表達,問題是在說明目標與現狀是如何的不一致,解答是如何將現狀轉變成符合目標的方案 |
B |
「問題」指的是目標與現狀的差異,但卻被政治所定義和呈現,政治人物或決策者運用符號、數字、因果推論、利益及決策等策略解釋或說明他們理解的公共政策 |
C |
Stone 標示了「公平(equity)、效率(efficiency)、福祉(welfare)、安全(security)、自由(liberty)」等公共政策追求的價值面向 |
D |
理性決策是一種客觀性地描繪及定義政策問題的方法,包括 4 步驟:確定目標、尋找方法、選擇、成效,Stone 深表認同 |
#114年,#三等警察,#行政警察人員,#警察政策與犯罪預防, | |||
依據 Sabatier 和 Mazmanian(1983)的政策執行環境關聯模式,下列何者正確? |
A |
「問題的可處置性」是環境自變項之一,其內容包括「選民團體的態度與資源」 |
B |
「影響執行的非法令規章因素」是環境自變項之一,其內容包括「外圍分子的正式接近程度」 |
C |
「影響執行的法令規章因素」是環境自變項之一,其內容包括「正確因果理論的結合」 |
D |
執行機關政策產出、標的團體對該政策的服從、政策的實際影響、執行機構間與內部的階層整合、法令修正等階段,這 5 個階段是政策執行的依變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