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霧社事件後,日本總督府調整原住民族政策,1931 年總督太田政弘頒布《理蕃政策大綱》,強調教化與同化。以下何者最能反映該政策的核心內容?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清代中期,有官員建議應鼓勵移民攜帶妻小一同來臺,雍正皇帝則回應:「生意日蕃,墾田漸廣……不可不熟計深籌」。下列何者最可能是這位官員建議考量的背景?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唐代中央政制為「三省六部制」,中書省負責擬寫詔令、門下省負責審駁、尚書省負責施行。三省彼此分工、互不隸屬,成為中央行政的重要架構。從這項制度設計目的來看,下列哪一項最符合其政治考量?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戰後初期,政府推動計畫經濟與土地改革,實施肥料換穀等政策,穩定物價與安定社會。1960 年代起,因應工業過剩與美援減少,政府調整經濟策略。根據這段背景,當時經濟發展的重點為?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1920 年代起,部分受過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開始反思殖民統治,主張設立臺灣議會並投身各類社會運動,像是文化啟蒙、政治請願與工農抗爭。並陸續成立許多政黨組織,帶動臺灣社會的多方覺醒。關於這段時期社會運動的特徵,下列何者最符合史實? |
A |
為訴求民族獨立,因而傾向激進抗日路線 |
B |
仕紳領導,強調維持社會秩序與日臺合作 |
C |
知識份子領導,融合文化啟蒙與階級抗爭 |
D |
聚焦政治改革,較少涉及勞動階層的訴求。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魏晉士族藉經學與血統壟斷政治,隋唐時期科舉制興起、社會動盪,門閥漸衰。宋代士大夫轉而經營宗族,明清以降士紳則透過宗族參與地方治理,成為官民間的中介。請問下列何者最能反映士族與士紳的差異?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某場戰爭後,清朝朝野震動,知識分子暫時放棄原有主張,轉而專注於軍事應對。其後,太平天國爆發,列強進逼,形成內外交迫的局面。根據前述,此戰爭最有可能是?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早期華人移民多集中在中國城,透過僑社互助維繫與故鄉的聯繫。他們長期將僑匯、捐款送回祖國,展現強烈的文化與情感認同。二戰後,東南亞等地民族主義興起,加上冷戰影響,華人逐漸面臨身分認同的轉變與在地壓力。下列何者最能反映華人移民從「過客」到「在地人」的轉變?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十五世紀末,一位熱納亞人接受「甲國」女王資助進行遠航,雖未到達日本,卻意外開啟歐洲的殖民與擴張時代。請問「甲國」最有可能是? |
#114年,#警專,#44期,#歷史與地理科, | |||
南丁格爾在某戰爭中前往前線照護傷兵,改善衛生與醫療條件,推動近代護理制度的建立。這場戰爭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