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依據前後文意,下文中底線處不應填入的是:中國人很早就講究說語。________是我們的三部說語的經典。一是外交辭令,一是縱橫家言,一是清談。你看他們的語多麼婉轉如意,句句字字打進人心坎裡。……論說語藝術的文字,從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韓非的〈說難〉,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現在我們卻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魯迅先生的〈立論〉就是的。(朱自清〈說語〉)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詩歌的情意往往間接借助語言文字所呈示的對象加以烘襯,烘襯的表現手法根源對語言表意功能的質疑。一方面由於情感或意念本身不可捉摸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認定了語言作為一種表意的工具其實有所不足,甚或不完備。」根據上文,中國古典詩歌「以間接烘襯方式表達情威」的原因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關於雜記類古文的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
A |
亭台樓閣記敘該處沿革及寫周遭景觀,作者亦常融入抒情、議論,如〈醉翁亭記〉、〈項脊軒志〉 |
B |
山水遊記以自然風光為主,記敘作者遊歷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桃花源記〉丶〈老殘遊記〉 |
C |
書畫器物記多寫圖畫器物的外觀來歷,說明技法得失,藉機述論,如〈北投琉穴記〉丶〈核舟記〉 |
D |
人事雜記以記人敘事為主,記敘人物經歷的事件,並抒發議論或感慨,如〈傷仲永〉丶〈義田記〉。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開於描寫聲音的手法,與「那天我看見一個少婦/雕像般站在十字路口/它把笑聲斜插在髮間」相同的是: |
A |
陽光燦爛,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大把金幣 |
B |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
C |
孤獨又憂鬱的馬蹄聲自遠而至,灑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
D |
滿園子裡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判斷下列小說回目與小說名稱,前後對應正確的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閱讀以下文章,與文中人物的描寫,□中應該填入的是:乘風歸去他原是/天庭除籍的歌姬/人間鼻息雷鳴的彌勒/三品約翰林一品的詩人/原是好飲而善釀的鄰居啊/而今是無歇處的行路人桂棹蘭槳流不去/美人的目光/誰在陪他走未完的路/是朝雲還是有所思的堂妹/是子由還是聖賢的傳言/大江束去一一天涯」(節錄自陳義芝〈□□在路上〉)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閱讀以下文章,與文中宮之奇進諫時所闡釋的道理意義相同的是: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下列選項所傳達的讀書精神與態度,與本文相同的是: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下列詩句所吟詠的人物,與三國時期有關的是: |
A |
烏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 |
B |
不背迂迴入醉鄉,乍吞忠骰沒滄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
C |
久與君王共苦辛,功成身退步逡巡。五湖渺渺煙波闊,誰是扁舟第二人 |
D |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柬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
#110,#警專,#警專乙組,#警專甲組,#國文 | |||
文言文中,「殆」往往帶有推測或不肯定的語氣,如《孟子.梁惠王上》:「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中的「殆」,便有「大概、恐怕」的意思,下列選項,「殆」字用法與此相同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