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下列對於先秦各家思想的評論,依序應是:甲、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乙、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丙、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A)名家/墨家/儒家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下列關於歷代韻文的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
A |
賦與詩為漢代詩歌雙葩,發展至魏晉為駢賦,在唐宋為文賦,於明清為短賦 |
B |
新樂府運動由韓愈、柳宗元等推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C |
詞源於中唐,以婉約為正格,歐陽脩、柳永開拓詞的題材,故而有豪放一派 |
D |
曲可依動作的有無分為散曲跟劇曲,散曲分小令和散套,劇曲則含曲文科白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依據選項中的人物關係,判斷書信用法正確的是: |
A |
如果李斯想寫諫言給秦始皇,提稱語可用「膝前」 |
B |
如果左光斗想寫信給史可法,啟封詞可用「大啟」 |
C |
如果袁宏道想寄文章給袁中道,末啟詞可用「頓首」 |
D |
如果蘇軾想回信給蘇轍,信中提及蘇轍可用「高足」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之句可作「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下列文句,寫作手法與此相同的是: |
A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B |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 |
C |
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D |
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廉恥〉:「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具有假設意味,意指「一般人如果沒有廉恥,那麼禍敗亂亡都會降臨」,下列選項同樣具有假設意味的是: |
A |
天地有好生之德,人心無不轉之時 |
B |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
C |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復興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
D |
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言談過程中,常見降低姿態的謙遜用法,例如:「小弟不才,能力有限,請多包涵。」下列選項並未使用此種作法的是: |
A |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
B |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C |
竊慕管夫人之墨竹,紙上生風;敢藉陶彭澤之黃花,圖中寫影 |
D |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下列描寫秋天的文句,不屬於悲秋傳統的是: |
A |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籬 |
B |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
C |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
D |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一則,於《世說新語》中所屬的門類最可能是: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魯迅:「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言中,所指涉的小說類型最可能是: |
#112年,#警專入學考,#共同科目,#第42期,#國文科, | |||
根據前後文意,〈勸和論〉:「同此血氣,同此官骸;同為國家之良民,同為鄉閭之善人;無分土,無分民,即子夏所言:『_____』是也,況共處一隅乎?」文中缺空處最適宜填入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