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舊體制被送上『民主斷頭台』」、「某些面向看,革命後的世界更接近古羅馬而不是我們期待的進步」;甚且「採用毀滅傳統和秩序的激進方式,違背自由精神,結局會是空前的亂和新的專制」上列引文論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
A |
宗教改革 |
B |
俄國大革命 |
C |
法國大革命 |
D |
工業革命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人認為:工廠工人的薪資只要能維持生計即可,如果工資過高,工人生活改善,就會多生小孩,人口隨之增加;如此一來,勞動力便增加,工資隨之下降,甚至低於先前水準。應如何理解這種說法? |
A |
反映中古時期行會對工資的討論 |
B |
代表工業革命前重商主義下的社會經濟 |
C |
反映出十九世紀英國資本家的態度 |
D |
這是社會主義所主張的基本公義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阿拉伯人寫的:「你拋棄自己的故鄉,不是為了尋找天堂,卻是那麵包和椰棗,把你吸引到遠方。」這句詩反映伊斯蘭教勢力擴張的哪一項因素? |
A |
政治 |
B |
文化 |
C |
經濟 |
D |
宗教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人主張最好的政治制度是綜合國王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也就是執政者有優秀的才能品德,加上貴族的政治諮詢及人民行使的同意權,最能確保政權穩定,試問歷史上最能符合此構想的是 |
A |
西元前十世紀的長安 |
B |
西元前三世紀的羅馬 |
C |
十七世紀後半的法國 |
D |
十八世紀初的英國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關明代「朝貢貿易」的說法錯誤者是? |
A |
是「勘合貿易」只有受明代冊封的「不征之國」方可領證貿易 |
B |
將政治上的「朝貢」,與經濟上的「互市」結合為一 |
C |
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成就便是發展朝貢貿易,拓展海上商業,成效良好 |
D |
重點在「政治懷柔」,不在「經濟獲利」,其原則是厚往薄來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650年代大衛奉命全面了解北台灣地區的發展,到達後發現必須同時運用數種語言。下列哪一種語言是較不需要用到的? |
A |
荷蘭語 |
B |
西班牙語 |
C |
凱達格蘭語 |
D |
葡萄牙語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830-1870年間,台灣漢人與原住民在台灣中北部衝突劇烈;土豪、買辦以武力驅趕及政府的「剿蕃行動」;造成原住民舉族遷往深山或東部。請問這些衝突與武力行動的背後因素是什麼? |
A |
漢人與原住民的種族衝突 |
B |
茶、樟腦生產及利益 |
C |
防止原住民與外國人勾結 |
D |
強制原住民進行漢化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田野教學走訪古宅廟宇及老街,走進主祀開漳聖王的神廟,發現斑駁的案桌上有三山國王字樣,側殿也奉三山國王;但文獻記載,該鎮是以泉州移民為主。對這種現象如何解釋較合理? |
A |
因漢人宗教信仰兼容並蓄的結果 |
B |
該地本為客籍移民開發,因客民好冒險,棄地他去 |
C |
顯示大陸漳州與客民毗鄰相處融洽 |
D |
最早的開發者有可能是客家移民,後因械鬥、開發等因素遷移或與閩人融合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在這個地區,葡萄牙和荷蘭人扮演具攻擊性的角色,他們與當地的穆斯林展開競爭,並試圖以武力驅走穆斯林商人,取得香料的控制權;明帝國的商人則從中土運來紡織品、瓷器和草藥等生活用品,換回香料,珍珠和瑪瑙。請問:此地區是? |
A |
呂宋 |
B |
印度 |
C |
臺灣 |
D |
麻六甲 |
#104年,#34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漢武帝遣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迎魯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從…」請問:這屬於當時選用人才辦法中的哪一項? |
A |
詔舉 |
B |
徵辟 |
C |
察舉 |
D |
通經補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