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他們多致力於辦學,並相信〈聖經〉的權威在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通過與上帝直接交往而得救。多認為當時基督教的世俗化與經院哲學的煩瑣爭論,都背離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其思想透過當時技術改革而更加普遍,甚至最終引發國際間的戰爭。」上述引文主要指近代歐洲的重要改革,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街上到處都貼上了『慶祝光復』等標語,也響出鞭炮聲音。本地居民也逐斬對我們露出敵意,有時候會被跟蹤,甚至被埋伏投石,盡速離開已成為我們內心最大的盼望。不久,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然進入街上的軍隊官兵服裝不整齊,用扁擔背起大鍋,也有人背色上插著一把紙傘,因此迎接民眾的表情也變得複雜。」請問上述資料最可能描寫何時的情景?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國家統合了國民的各種權利與忠誠,任何事物均不得超越國家之上,且國家是人類社會演進的最高形式。國家有其本身的生命與靈魂,這和個人的生命與靈魂是分開的。國家的主權是絕對的。國民並無權利而僅有責任,國家所需要的並不是自由,而是工作、秩序與繁榮,而自由是業已過時的一具腐爛的死屍。」請問上述引文應是指哪一種學說?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民國初年史學家陳寅恪曾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濱海地區士族受到當時流行的宗教思想影響,地方士族可以違背重視家諱的命名禮法,家族成員名字不但不避諱重複出現「之」等字,且出現父子同時出現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之」代表宗教信仰,其亦帶動書法藝術的發展。請問當時士族主要是受哪一宗教影響?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至11世紀時,中國歷史發展出現明顯地不平衡現象,此種發展,更促成往後中國朝廷為保障士人登科的機會,依地區不同,設置不同試卷的政策,此政策出現更顯示此趨勢已無可避免。」請問上述資料所指的趨勢為何?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時蘇州印書質量位居全國前茅,一些著名的木刻師父匯聚當地書鋪。福建是當時商業性書籍出版中心,大量刊行小說、戲本、民間手冊,其規模遠超過其他地區。從當時工具書、實用手冊、大眾讀本廣泛流行的趨勢中,業已找到日後考據學和實學發展的源泉。」請問,上述言論是在指哪一時期中國社會的文化現象?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一齣歷史劇名為「凡爾賽宮的盛宴」,劇中出現兩位滿臉橫肉的政治人物一同舉杯慶祝,並高聲對另一位神情落寞的代表叫囂著:「上帝也不過十誡,你憑什麼提出十四條!」請問上述歷史劇主要是在諷刺何者?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保衛大臺灣!保衛大臺灣!保衛民族復興的聖地,保衛人民至上的樂園。萬眾一心,節約生產,支援前線!打倒蘇聯強盜!消滅共匪漢奸!我們已無處後退!只有勇敢向前!向前!波浪滔天,海濤驚險!大海是敵人送死的墳墓,金、澎、舟山是我們海上的鋼拳!」上述歌詞曾在台灣透過電臺播送傳遍大街小巷,幾乎人人都會哼上一段。請問下列解讀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清領初期每隔三年,則將從大陸福建、廣東、江西等地抽任兵員赴派臺灣戍防,武職官也相同,輪年調派來台,且其手下並非福建原營的士兵;這定期調換有兩種意思,一為換班,將兵丁分起調換,兩年換完,而第三年休息。二為班兵在臺三年,俸滿必須調回,即使有缺額,也不准在臺募補。請問上述制度的設置目的為何?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清領初期治台地方官會任意苛索與虐待熟番壯役,多將熟番派至生番出沒地開墾;部分熟番憤起的番亂經官兵平定後,這些熟番的社地慘遭剷平,大部分的埔地被漢人當作無主荒地占墾,剩餘的棄地則撥給幫助官兵平亂的熟番。請問上段資料的主要宗旨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