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消滅漢文,是統治者實施愚民與方便同化的工具,此時期漢文的傳授與研習,遂成民間責任,加上學校不獎勵漢文科,又因教法與環境受限,所以民間普設的書房,無法成為日常生活上必須的漢文講習所。有鑑於此,台灣知識界的先覺者,便創漢文刊物來彌補此缺憾,它的出現正代表這意義。」關於上述言論的歷史情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其用心乃在破毀中國祖先之言,為以彼教易名教之助,天為無物,地與五星同為地球,俱由吸力相引,則天尊地卑之說為誣。」上述批判意見出自1895年四川知識份子宋育仁,應如何正確解讀其言論?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以下是某位美國學者的言論:「不管怎麼說,都不能把911罪行合理化。但是,我們也不能把美國當作無辜的受害者,除非我們刻意遺忘美國及其盟友幹過什麼事,而這些事畢竟不是秘密。」請問應如何正確解讀他的言論?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他一回任政壇,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口號,且與黨國大老聯手,平反自己過去被指控的罪名,並奪取政權。另一方面,又恢復總書記一職,將黨務工作重心轉移至總書記。更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口號,否定之前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種種舉措,終於轉移國家發展的新基本方向。上述資料乃描述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下列解讀何者正確?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首康熙年間的詩:「累累何為者?西來偷渡人,琅璫兼貫索,一隊一辛酸。嗟汝為饑軀,登岸禍及身,汝愚乃至斯,我欲目沾巾。哀哉此厲禁,犯者仍頻頻。」關於這首詩的內容,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
A |
由於滿人入主中原,大量漢人渡海來臺,生活困苦 |
B |
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滿清官員,勸說漢人不需離鄉背井 |
C |
這首詩是描述在政府禁令之下,偷渡來臺的艱苦景況 |
D |
這些偷渡客,多半是不願接受異族統治的漢人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道光十年以後,因為閩、浙地區連年豐收,一年之中,好幾個月沒有廈門商船到臺灣收購稻米,導致臺灣有大量餘糧卻缺乏日用品。關於此一現象可以如何解釋? |
A |
清廷為防止臺灣動亂,禁止在臺灣設立工廠,必須由中國進口 |
B |
臺灣自荷蘭時期已形成以農產品出口交換日用品的模式,農業生產受外貿市場影響較大 |
C |
由於美洲作物的引進,中國糧食已能自給自足,不需要再向外地進口 |
D |
因中國米價高,臺灣農民大量搶種,導致生產過剩,米價崩盤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關於清領時期臺灣的分類械鬥,以下說法何者正確? |
A |
鄭氏據臺時期圈佔大量農地作為軍屯,已種下與當地原有地主衝突的因子 |
B |
早期移民強佔原住民耕地,積怨既久,遂時常發生武裝衝突 |
C |
來臺移民將原鄉宿怨延伸到移民地,所以械鬥多半是原鄉利益糾葛的延續 |
D |
一方面移民社會好鬥逞勇,易滋衝突,一方面反映政府吏治怠惰,無力干涉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位大臣報告中說,臺灣雖然屬於外島,實際上卻影響四個省的安全,姑不論這裡的農業生產可以提供一定數量的軍事需求,一定要保留下來,就算是沒有什麼生產價值的地方,必須要靠內地輾轉運送物資來補給所需,也絕對不可以放棄這個地方。如果放棄了,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禍患,保留在手中,卻可以讓邊疆永保堅固。這一份報告應該出自何人之手? |
A |
施琅站在國防觀點反對放棄臺灣 |
B |
沈葆禎憂心日本對臺野心,主張加強駐軍 |
C |
丁日昌主張建設臺灣為海軍基地,確保沿海各省安全 |
D |
劉銘傳認為臺灣地位影響中國安危,力主設省經營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乃木希典(1850-1912),於1896-1898年間擔任臺灣第三代總督,創立著名的「三段警備法」,在日本民間擁有崇高的聲望。請問:下列事件何者不可能出現在他的回憶錄中? |
#101年,#31期,#警專,#歷史,#乙組, | |||
1905年6月臺灣總督府頒布〈製糖廠取締規則〉:「為了制止各個製糖工廠間的原料爭奪,避免擾亂蔗價,各蔗作區劃分為一定範圍的區域,各個區域內的甘蔗原料如果未經許可,不得運出該區域之外,或者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這項規定頒布的背景是? |
A |
避免發生甘蔗原料過於集中於某一地區,導致蔗農因削價競爭而蒙受損失 |
B |
為了配合各甘蔗種植區的鐵路運輸系統,可以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
C |
指定收購糖廠可以降低蔗農對糖廠的議價空間,降低糖廠的收購成本 |
D |
結果更可以保證蔗農的種植收益及糖廠利潤,兩相得利,大受蔗農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