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內言:「??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之科,△△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請問上文中的空格依序應是? |
A |
黃老、法勢、申韓 |
B |
春秋、六藝、孔子 |
C |
周易、卜筮、巫史 |
D |
道德、守靜、老莊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某朝代既禁民間議論當代政治,亦禁研討古代詩書典籍,還禁人民私藏這些書籍。請問這個朝代應是? |
A |
中國君主專制達頂點的清朝 |
B |
重武輕文的元朝 |
C |
反對以古非今的秦朝 |
D |
持大鮮卑主義的北齊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進行太學教育改革,實行《三舍法》,成績優異畢業生可直接派官任職。」資料二:「中央官學增設老莊、太史公書、楚辭、漢賦等內容,不限五經範園。」資料三:「外國紛紛派遣留學生來華研習,學校普設孔廟祭把孔子,教育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以上中國官學發展的敘述,依現象出現的時間先後排列應是? |
A |
一二三 |
B |
一三二 |
C |
二三一 |
D |
三一二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段時間台灣作家發現如要避免寫作政治意涵濃厚的皇民文學,從事翻譯工作不啻是個理想的選擇,既可配合國策(「日支一家」),又可達成奉公的任務。請問下列何者是當時的國家政策? |
A |
對於漢人留辮採 取斬禁政策 |
B |
廢止報紙漢文欄 |
C |
辦理台灣地方自治選舉 |
D |
對於文化協會的活動進行監測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甲聲明:「本島一部分少數者,不滿足於台灣文化現狀,妄為空想所驅,每於帝國議會開會時,作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其中一部分,藉口於請願,非議台灣之制度文物,以惑人心。」 |
A |
甲和乙言論立場代表人物分別是林獻堂與辜顯榮 |
B |
甲和乙 言論立場代表人物分別是辜顯榮與謝雪紅 |
C |
甲聲明的團體全是由日人所組成,並無台灣人支持 |
D |
乙聲 明的政黨事實上最後提出民族運動與階級鬥爭的主張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學者提到:鎌倉時期武士的道德意識是以主君與家臣的契約關條為基礎,即以領地之授受為媒介。若無此媒介,則武士道德勢將動搖。??是江戶時期的武士道與鎌倉時期有所差異的關鍵,更是後來與基督教之倫理、世界觀相抗,給予幕府禁教有力支柱的理論依據。請問??應是下列何者? |
A |
神道教思想 |
B |
蘭學 |
C |
朱子學 |
D |
禪學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斯蒙第說:「人類社會的目的何在,是大量生產那些有用的美物,以迷眼目嗎?是以船隻佈滿海面,鐵路蓋滿地面嗎?還是授權於十萬人中的兩三人,讓他們處理可供那十萬民眾舒服生活的財富?」;「社會的財富只有當它能為每一階級造福,才是人們所期望的。」對上述言論的分析,何者「有有誤」? |
A |
這應是19 世紀後才會出現的言論 |
B |
作者不認同經濟自由主義下財富集中少數人的情形 |
C |
他所批判的少數人, 應是指貴族與教士階級 |
D |
文中的大量生產應是用機器代替人力所創造的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該項發明,推動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科學革命、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影響人類歷史發展極為重大。請問這項發明應是? |
A |
羅盤 |
B |
活字版印刷 |
C |
觀星術 |
D |
透視法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今天在很多中醫院常會看到等身大小,滿佈著人體穴道的針灸銅人像,對於教學及學生實習有莫大的助益。這最早是何人的發明貢獻? |
A |
張機 |
B |
張仲景 |
C |
王惟一 |
D |
皇甫謐 |
#103年,#33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秋當、周糾二人曾任中書舍人。在當時,此一職位多由皇帝的親信出任,權力極大。有一次,兩人一同去拜訪同事中書郎張敷。張敷自認出身尊貴,看不起兩人的社會地位,不願與他們坐得太近,就命令隨從:「移我遠客。」根據上述現象,這件事應該發生在什麼時代? |
A |
南朝 |
B |
唐代 |
C |
宋代 |
D |
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