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德川家康延續豐臣秀吉的擴張政策,在17世紀初多次派船到臺、澎地區,偵察海灣港口、調查物產資源,甚至招諭臺灣住民向日本納貢。也曾給予政府核准的公文派令,要求富商積極徵集人員和船隻,前往臺灣經略。請問上述所提到的『公文派令』應是指何者?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資料一:皇帝給傳教士留下令人喜愛的形象,耶穌會士白晉兩次受到接見,並且陪伴南巡,使他以後有機會向皇帝介紹歐洲的科學和醫學,對皇帝有深切的暸解。後來白晉寫皇帝的傳記,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 資料二:傳教士們把中國的真實情況介紹給歐洲,使歐洲人對中國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在歐洲人心目中,中國是一個當時世界上最遼闊、最富饒,管理最完善,發展水準最高的國家。 請問如何正確解讀上述資料內容?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這個帝國以12年的時間,征服歐、亞、非三大陸。之後開闢無數條世界公路,視各民族文化程度的差異,來施以因地制宜的教育,並建立了70多個國際都城,這些都城就是執行政治制度發號施令的中心地。請問上述資料所指為何?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官僚制度的運作,使得官人多有雙家的現象,即在故鄉與大城市皆置家,由於取士制度,已有較客觀標準,自某個時期起,雙家制度逐斬的消失。出現大量的移居兩京,放棄他們鄉里的基業,而以官為家,甚至產生無家可歸的現象。根據你的歷史知識,上述所謂「自某個時期起」最可能是指何時期?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他們多致力於辦學,並相信〈聖經〉的權威在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心,通過與上帝直接交往而得救。多認為當時基督教的世俗化與經院哲學的煩瑣爭論,都背離基督教的原始教義,其思想透過當時技術改革而更加普遍,甚至最終引發國際間的戰爭。」上述引文主要指近代歐洲的重要改革,下列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街上到處都貼上了『慶祝光復』等標語,也響出鞭炮聲音。本地居民也逐斬對我們露出敵意,有時候會被跟蹤,甚至被埋伏投石,盡速離開已成為我們內心最大的盼望。不久,中國軍隊進駐台灣。然進入街上的軍隊官兵服裝不整齊,用扁擔背起大鍋,也有人背色上插著一把紙傘,因此迎接民眾的表情也變得複雜。」請問上述資料最可能描寫何時的情景?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國家統合了國民的各種權利與忠誠,任何事物均不得超越國家之上,且國家是人類社會演進的最高形式。國家有其本身的生命與靈魂,這和個人的生命與靈魂是分開的。國家的主權是絕對的。國民並無權利而僅有責任,國家所需要的並不是自由,而是工作、秩序與繁榮,而自由是業已過時的一具腐爛的死屍。」請問上述引文應是指哪一種學說?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民國初年史學家陳寅恪曾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東濱海地區士族受到當時流行的宗教思想影響,地方士族可以違背重視家諱的命名禮法,家族成員名字不但不避諱重複出現「之」等字,且出現父子同時出現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之」代表宗教信仰,其亦帶動書法藝術的發展。請問當時士族主要是受哪一宗教影響?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至11世紀時,中國歷史發展出現明顯地不平衡現象,此種發展,更促成往後中國朝廷為保障士人登科的機會,依地區不同,設置不同試卷的政策,此政策出現更顯示此趨勢已無可避免。」請問上述資料所指的趨勢為何? |
|
#102年,#32期,#警專,#歷史,#乙組, |
|
「當時蘇州印書質量位居全國前茅,一些著名的木刻師父匯聚當地書鋪。福建是當時商業性書籍出版中心,大量刊行小說、戲本、民間手冊,其規模遠超過其他地區。從當時工具書、實用手冊、大眾讀本廣泛流行的趨勢中,業已找到日後考據學和實學發展的源泉。」請問,上述言論是在指哪一時期中國社會的文化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