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學者總結19∼20世紀歐洲某些思想學說時,指出:哥德、尼采站在理性主義的對立面,從外部對理性的基本信念提出批判;馬克思的擁護者認為資本主義作為經濟理性的典型形式,是建立在剝奪而不是正義的基礎上;傅柯主張人世間並無普遍的真理與普遍的理性存在,有的只是權力與被權力操縱的論述。請問:對於上述見解的解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13世紀時,由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不斷向外傳教,使某些地區的城市出現基督教堂、與伊斯蘭教清真寺並存的現象。請問:下列哪些城市可能存在上述現象?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遺物或遺跡往往成為兩地曾有貿易的有力證據,下列哪些事例最足以說明?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以下兩段資料為臺灣總督府公布的規則,請根據這些資料回答問題: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中國歷史上,農民多數是佃農或僅有小塊耕地的自耕農,他們除了養活家人之外,還必須負擔政府的稅收、力役等。豐收還可勉強過活,若是遇上天災,常常就被迫走向掠奪一途,有學者將這一類農民的集體掠奪稱為「農民起義」。請問:以下哪些歷史上的事件,在性質上是屬於「農民起義」?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伏爾泰曾寫信給他的反對者說:「你所說的,我連一個字都不同意,但是,我願意為了維護你說這話的權利而奮鬥到底。」這段話反映出怎樣的時代價值觀?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東亞文化圈是指東亞地區在中國文化影響下所出現的文化共相。請問:以下哪些是東亞地區的文化共相? |
#96年,#26期,#警專,#歷史,#乙組, | |||
西元1799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他的部下在尼羅河口的羅塞達(Rosette)發現一塊黑色石碑,上面似乎刻有三種不同的文字。後經研究為西元前196年埃及托勒密五世所頒布的詔書,內容包括赦免人民的債務與稅務,賜給神廟金錢,碑文以象形文、埃及俗體文字和希臘文書寫。請問:對於這樣遺物的正確理解為何?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有一位學者宣稱:「經過多年的競爭,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獲得最後的勝利,歷史已經走到終點了,從今以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與方向正式確立,不會再有任何的改變。」從世界歷史發展而論,此一觀點應該出現於何時? |
A |
啟蒙運動 |
B |
戰間期 |
C |
冷戰時代 |
D |
後冷戰時代 |
#95年,#25期,#警專,#歷史,#乙組, | |||
歷史上,經常因為產業經濟的變動影響一地人口的消長。如古巴的領土面積大約有11萬平方公里,但在某段時期之間,該國人口出現急遽性的增加,其中要以黑人族裔的數量增加最為明顯。右圖是該國黑人人口的變化統計表,請問此一人口現象的變動開始發生於何時,並與哪一產業的發展最為密切? |
A |
十五世紀,茶葉 |
B |
十六世紀,咖啡 |
C |
十七世紀,棉花 |
D |
十八世紀,蔗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