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文學作品中常見空間移轉的現象,透過鏡頭,將空間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景物狀況細膩的描繪出來。下列選項中,運用的鏡頭移轉手法為「由近到遠」的是: |
A |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B |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
C |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
D |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有關宋詞的發展,下列畫線處敘述不正確的是:「宋詞的源起有三個重要因素,一是傳承舊有樂府的音樂性,二是受甲、胡樂的影響,三是改變古詩的外貌,乙、走上倚聲填詞一途。萌芽成長時期在唐代開始,晚唐丙、豪放派詞作出現,大量創作,其藝術形式受到注目跟學習,但直到宋代丁、歐陽脩、晏殊等人作出清新婉約的作品,宋詞的形貌、風格才算確定下來。」 |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三十年前/你從柳梢頭望我/我正年少/你圓/人也圓/三十年後,我從椰樹梢頭望你/你是一杯鄉色酒/你滿/鄉愁也滿」(舒蘭〈鄉色酒〉)。上列現代詩之旨意,與之相近的選項是: |
A |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
B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C |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
D |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中國文人常於自然景觀裡呈現隨緣自適、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下列文句,最能體現此種情懷的是: |
A |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
B |
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 |
C |
名妓閑僧,淺斟低唱,弱管輕絲,竹肉相發,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 |
D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國文老師想要請學生寫一篇關於魯迅的報告,在這個報告裡,可以作為關鍵詞的是: |
A |
浪子詩人 |
B |
倒在血泊的筆耕者 |
C |
棄醫從文,新文化運動領袖 |
D |
詩壇祭酒、璀璨的五彩筆。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漁父〉一文中,屈原自言:「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此段話表現出屈原何種價值理念: |
A |
和光同塵 |
B |
濯纓濯足 |
C |
通權達變 |
D |
擇善固執。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所描寫的社會現象,最接近下列哪一個選項: |
A |
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
B |
風行草偃,上行下效 |
C |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
D |
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閱讀甲、乙二詩,請斟酌後判斷缺空處最適當的用詞依序是: |
A |
徘徊/微笑/平分 |
B |
蹲踞/冷眼/平分 |
C |
蹲踞/微笑/錯過 |
D |
徘徊/冷眼/錯過。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某顯者多為不道,夫人每以果報勸諫之,殊不聽信。
|
A |
自作孽,不可活 |
B |
年老體衰,壽終正寢 |
C |
參禪悟道,圓寂而終 |
D |
兇年饑荒,飢餓而死。 |
#113年,#警專入學考,#第43期,#國文, | |||
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敘述正確的是: |
A |
以倒敘法說明顯者病入膏肓的過程 |
B |
天祿象徵理想不敵現實,終究破滅 |
C |
由夫人及顯者的互動呈現二人的鶼鰈情深 |
D |
以夫人的規勸及方士的鐵口直斷,反襯顯者的冥頑不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