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下列詩歌所詠人物與其他三者 不相同 的是: |
A |
偏安事業齎愁沒,不肖兒孫繫練降。若使英奇今尚在,大功何足數臺疆 |
B |
河山還我逐荷人,海外乾坤創造新。抗滿扶明光漢族,南安國姓是鄉親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 |
C |
鯨魚跋浪滄溟裡,島嶼無雲雷聲起。波濤澎湃天低昂,氣滿尾閭颶風止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好寥落的天氣──我們是/我們是今夜滄州最急躁的風雪/這樣一條豹頭環眼的好漢/我是聽說過的:岳廟還願/看那和尚使禪杖,喫酒,結義/一把解腕尖刀不曾殺了/陸虞候。這樣一條好漢/燕頷虎鬚的好漢,腰懸利刃/誤入節堂。脊杖二十/刺配遠方」關於前引詩句,敘述正確的是: |
A |
本段詩句取材自《封神演義》中的故事 |
B |
文中提及人物有劉備、關羽、岳飛三人 |
C |
對應原書回目為「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
D |
詩中「豹頭環眼的好漢」與「燕頷虎鬚的好漢」是同一個人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傅佩榮:「一個人從小受盡折磨,他的情緒智商與逆境智商在考驗中不斷成長,不論他是否取得外在的成就,至少他的內心很容易為了小小的順利而覺得快樂與感恩。這,不是一種幸福嗎?反之,一個人從小含著金湯匙,不知勞苦、辛苦、痛苦為何物,倒不是說他未來一定倒楣,而是很容易因小小的不順利而憤怒,這,不也是一種災禍嗎?」根據前述,最能與此相互闡發的說法是: |
A |
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B |
墨子:福不可請,禍不可諱,敬無益,暴無傷 |
C |
莊子: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生死存亡,禍福壽夭 |
D |
荀子:順其類者謂之福,逆其類者謂之禍,夫是之謂天政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弟小修詩)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其間有佳處,亦有疵處,佳處自不必言,即疵處亦多本色獨造語。然予則極喜其疵處,而所謂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飾蹈襲為恨,以為未能盡脫近代文人氣習故也。」(袁弘道〈敘小修詩〉)關於這段文字,說明最適當的是: |
A |
作者認為小修不肯輕易下筆作詩,一旦下筆又往往長篇累牘,頗具抄襲 |
B |
作者認為一篇文章的疵處要能符合「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 |
C |
作者認為只要不蹈襲前人氣息,即使有寫得不好的地方,仍能以之為喜 |
D |
作者認為詩歌如果是越能繼承前代文人的的傳統,那就會越是文章佳處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如果有人說,造物者太殘酷了,偏偏要貝多芬耳聾,要米爾頓眼瞎,我卻說(那絕非幸災樂禍):安知那不是造物者故意的安排,他怕這兩位絕世的天才受到世俗聲色的眩惑,失去了心理上那分平和與寧靜,寫不出他們的曲子與詩,這才教作曲的貝多芬耳聾,寫詩的米爾頓目盲,這只為了他們的心靈更能嘗味那分寧靜的甘美。……他們悲劇性的遭遇是真的,但那毫不妨礙他們的創作,也是事實。」(張秀亞〈談靜〉)下列選項中所引文句意涵,最能與此相互闡發的是: |
A |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
B |
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
C |
人為萬物之靈,志有萬端之異。學琴學詩,均從所好,工書工畫,各有專長 |
D |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化用」是指借用前人句子,進行文學改造。在「一群瞌睡的鳥/被你/用稿紙摺成的月亮/窸窸索索的驚起/撲翅的聲音/嚇得所有樹葉一哄而散/空山/闃無人跡/只有你,手撫澗邊石頭上的溼苔/啊!都這麼老了/滿谷的春花/依時而萎/天寶十年?十二年?十五年?/生得,死得,閑得/自在得如後院手植的那株露葵。」(洛夫〈走向王維〉)一詩中,並未化用到 的詩句是: |
A |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B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
C |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
D |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根據下表所列資訊,可以判斷本書應為: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荀子.勸學》:「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所提出的為學主旨是: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下列關於〈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三篇臺灣古典文選的說明,敘述 最不適當 的是: |
A |
依形式而言,〈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為文言散文,〈畫菊自序〉則為駢文 |
B |
依內容而言,〈勸和論〉屬議論文,〈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則為應用文 |
C |
依時代而言,〈勸和論〉作成最早,〈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則成於日治 |
D |
依作者而言,〈勸和論〉、〈鹿港乘桴記〉兩篇為男性,〈畫菊自序〉則為女性 |
#111年,#警專,#甲組,#乙組,#國文科 | |||
下列關於明清古文的發展與流派說明,敘述適當的是: |
A |
明清兩代以八股文取士,文章皆以模擬為創作法門,導致作品缺乏當代風格與獨創精神 |
B |
秦漢派以前、後七子為代表,為文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相互倡和,蔚為主流 |
C |
唐宋派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為文能「變秦漢為歐曾」,認為作文應以唐宋文章為對象 |
D |
公安、桐城皆為地名,兩派皆主張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為文重視文章的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