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 |
A |
母女 |
B |
夫妻 |
C |
姊妹 |
D |
朋友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作者最期待的人生結局應該是下列何者? |
A |
讓對方先逝去 |
B |
讓自己先逝去 |
C |
永遠不要消逝 |
D |
兩人一同逝去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詩中「但誰啊又能夠隨心支配/無端的風勢該如何吹」,意謂人無法支配什麼? |
A |
命運的好壞 |
B |
意志的強弱 |
C |
壽命的長短 |
D |
環境的否泰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
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
A |
贊同宰我「安則為之」 |
B |
贊同宰我所說「期可已矣」 |
C |
反對宰我所說,認為時間應該越長越好 |
D |
反對宰我所說,認為應該維持三年之喪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於女安乎」的「女」,是指: |
A |
宰我 |
B |
君子 |
C |
子女 |
D |
孔子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文中「食旨不甘」的「甘」字的本意是: |
A |
安心 |
B |
甜美 |
C |
甘願 |
D |
快樂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楊大年奉勑修《冊府元龜》,每數卷成,輒奏之。比再降出,真宗常有簽帖,有少差誤,必見,至有數十簽。大年雖服上之精鑒,而心頗自媿,竊揣上萬幾少暇,不應能如此。稍訪之,乃每進本到,輒降付陳彭年,彭年博洽,不可欺毫髮,故謬誤皆簽帖以進。大年乃盛薦彭年文字,請與同修。自是進本降出,不復簽矣。(《東山談苑.宋人軼事彙編》)
|
A |
稱頌皇帝治國的聖明 |
B |
說明知人善任的重要 |
C |
強調編書送審的必要 |
D |
讚美日理萬機的苦心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彭年博洽,不可欺毫髮」,意謂陳彭年淹貫群書,學問淵博: |
A |
誠信待人,絕不欺人 |
B |
不敢有絲毫欺君之言 |
C |
細微錯誤,都瞞不過他 |
D |
嚴格要求不可有細微錯誤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其發用焉,則為愛、恭、宜、別之情,而惻隱之心無所不貫。……蓋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既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門之教所以必使學者汲汲於求仁也。其言有曰:「克己復禮為仁。」言能克去己私,復乎天理,則此心之體無不在,而此心之用無不行也。又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亦所以存此心也。又曰:「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則亦所以行此心也。又曰:「求仁得仁。」則以讓國而逃,諫伐而餓,為能不失乎此心也。又曰:「殺身成仁。」則以欲甚乎生,惡甚於死,為能不害乎此心也。
|
A |
愛之情 |
B |
恭之情 |
C |
宜之情 |
D |
別之情 |
#100年,#初等特考,#社會行政,#人事行政,#勞工行政,#教育行政,#財稅行政,#金融保險,#統計,#會計,#經建行政,#地政,#圖書資訊管理,#政風,#電子工程,#國文, | |||
本文作者認為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在於: |
A |
仁 |
B |
義 |
C |
禮 |
D |
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