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下列關於不動產役權之敘述,何者正確? |
A |
不動產役權係以他人不動產供自己不動產便宜之用,故依法不得於自己不動產上設定之 |
B |
不動產所有人於其不動產設定不動產役權後,無須得該不動產役權人同意,得再設定用益物權 |
C |
不動產役權得由需役不動產分離而為讓與,或為其他權利之標的物 |
D |
不動產役權之全部或一部無存續之必要時,不動產役權當然消滅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依民法規定,15 歲女子結婚之效力如何? |
A |
有效 |
B |
無效 |
C |
效力未定 |
D |
法定代理人得於法定條件內撤銷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甲有二子乙、丙。下列何種行為,即使甲事後原諒乙,乙仍喪失繼承權? |
A |
乙竄改甲遺囑上的遺產分配數額 |
B |
乙脅迫甲作成有利於自己的遺囑 |
C |
乙模仿甲的筆跡作成有利於自己的假遺囑 |
D |
乙故意殺害丙未遂,受刑之宣告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對於拘提或逮捕到案之被告,有關司法警察詢問該被告,未依刑事訴訟法第 95 條第 1 項告知被告相關事項,及其後產生效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未告知得保持緘默者,按照第 158 條之 2 第 2 項規定,其自白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 |
B |
未告知所犯犯罪嫌疑罪名者,按照第 158 條之 2 第 2 項規定,其自白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 |
C |
未告知應變更嫌疑罪名者,按照第 158 條之 2 第 2 項規定,其自白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 |
D |
未告知得請求調查有利之證據者,按照第 158 條之 2 第 2 項規定,其自白原則上不得作為證據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下列何者不生遺囑撤回之效力? |
A |
甲將 A 車遺贈於乙,後又將 A 車遺贈於丙 |
B |
甲將 A 車遺贈於乙,因遺忘此事而將 A 車出售於丙並交付之 |
C |
甲將 A 車遺贈於乙,後又將該遺囑撕毀 |
D |
甲將 A 車遺贈於乙,又以書面契約撤回該遺囑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被告犯下列何罪,非屬刑事訴訟法第 101 條之 1 預防性羈押之原因? |
A |
犯刑法第 277 條第 1 項普通傷害罪 |
B |
犯刑法第 296 條之 1 之買賣人口罪 |
C |
犯刑法第 337 條之侵占遺失物罪 |
D |
犯刑法第 173 條第 1 項之放火罪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刑事訴訟法之嚴格證明法則,係基於下列何種理念? |
A |
自由心證主義 |
B |
自由證明原則 |
C |
司法自治原則 |
D |
證據裁判原則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司法警察詢問被告時,疏未依刑事訴訟法第 100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全程連續錄音,但被告在詢問時坦承犯行作成自白,請問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
A |
被告自白絕對有證據能力 |
B |
被告自白可能有證據能力 |
C |
被告自白絕對有證明力 |
D |
被告自白絕對無證明力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警員甲得知其管區內乙經營之理容院有媒介性交易行為,於是透過友人A暗示乙可按月以贊助警友會名義交付新臺幣 5 萬元,而甲則不予取締,經乙同意後,即由A按月向乙收取款項並轉交甲,下列關於A行為之敘述,何者正確? |
A |
A成立對於違背職務上之行為受賄罪之共同正犯 |
B |
A成立對於違背職務上之行為受賄罪之教唆犯 |
C |
A成立對於違背職務上之行為行賄罪之共同正犯 |
D |
A成立對於違背職務上之行為行賄罪之教唆犯 |
#112年,#鐵路人員考試,#佐級考試,#國家安全情報人員考試,#五等考試,#事務管理,#行政組,#法學大意, | |||
關於刑法第 23 條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
A |
不可為保護較低階之身體法益,而侵害較高階之生命法益 |
B |
防衛之行為必須針對侵害者 |
C |
防衛行為必須是適合於排除侵害之行為 |
D |
為防衛行為時,主觀上必須具有防衛之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