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民法上的物,不僅具有自然屬性,並具有法律屬性,其特性包含:須為有體物、須存在於人身之外、須能為人力所實際控制和支配、須能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需要等,請問下列哪一選項不屬於民法所稱之「物」? |
A |
一瓶礦泉水 |
B |
一株菠菜 |
C |
一隻山羊 |
D |
藍天白雲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甲被丙脅迫而出賣清朝康熙時代的瓷器古董給不知情的乙,甲即交付其古董,乙同時付清價金1,000,000元。甲事後得否撤銷其出賣古董的意思表示? |
A |
若乙已死亡,則甲不得撤銷其意思表示 |
B |
以丙脅迫甲之情事重大者為限,甲始得撤銷其意思表示 |
C |
乙若知悉甲被丙脅迫之事實,甲得撤銷其意思表示 |
D |
因甲已交付其古董,乙也已交付價金,故甲不得撤銷其意思表示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依據民法規定,關於債權人行使詐害行為撤銷權之除斥期間,下列何者正確? |
A |
自發見詐欺或脅迫行為終止後,1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
B |
自發見詐欺或脅迫行為終止後,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
C |
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1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
D |
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10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民法允許自然人立下遺囑以處分財產,這是基於下列哪一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
A |
誠實信用 |
B |
私法自治 |
C |
所有權絕對化 |
D |
不動產書面主義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甲男與父母親約定,於結婚時父母親會贈與一棟公寓。此一口頭贈與契約所附帶約款的性質為什麼? |
A |
停止條件 |
B |
解除條件 |
C |
始期 |
D |
終期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有關民法第20條至24條住、居所之規定,下列選項何者是正確? |
A |
一人同時得有兩住所 |
B |
無行為能力人與限制行為能力人,以其法定代理人之住所為住所 |
C |
因特定行為選定居所者,關於其行為,仍得依久住之意思的住所地為其住所 |
D |
依一定事實,足認以廢止之意思離去其住所者,無須隨即為廢止其住所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甲因年邁經醫師診斷有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下列何人不得向法院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
A |
甲的配偶乙。但甲、乙兩人過去1年並未有同居之事實 |
B |
甲的五親等親屬丙。甲、丙兩人過去1年有同居之事實 |
C |
甲的鄰居丁。丁為甲的村長,且甲、丁兩人從國小到國中9年是同班同學 |
D |
甲的當地政府社會局(處)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甲很喜愛乙持有的7吋平板筆電,但不敢直接向乙表示,回家後寫line給乙,表示願用3萬元高價購買該平板筆電,不料乙尚未讀他的line,甲卻因氣溫驟降當晚猝逝。請問該要約效力為何? |
A |
有效 |
B |
效力未定,應經甲之繼承人承認始生效力 |
C |
無效 |
D |
有效,但甲之繼承人得撤銷該要約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民法第27條有關法人之機關的規定,下列選項中的敘述是錯誤? |
A |
法人應設董事數人,法人事務之執行,原則上取決於全體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
B |
董事有數人就法人一切事務,均得以對外代表法人 |
C |
法人的董事長對於部分董事代表權限加以限制,對不知的善意第三人仍為有效 |
D |
法人不一定要設監察人,若章程有訂定設置監察人,就是監察法人事務之執行 |
#113年,#國營臺灣鐵路從業人員,#第10階,#助理事務員,#財務管理,#民法總則大意, | |||
甲喜歡未成年乙所擁有的一輛電動腳踏車,願意以10,000元向乙購買,請乙回家後向乙父徵詢,要乙隔天回覆。乙對甲之要約回家後忘了徵詢父親,隔天也未即時回覆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
甲之要約到達乙時,該要約對甲即生拘束力 |
B |
乙回家忘了徵詢父親可否賣出電動腳踏車,乙應有回覆甲之義務 |
C |
甲要約到達乙,但甲未成年,必須乙有徵詢父親可否賣出,甲的表示始發生效力 |
D |
乙並未徵詢乙父,且隔天未回覆,乙無須理會甲之要約 |